"不夜城中陆地莲":元宵夜的城中灯火通明,宛如陆地上盛开的莲花般绚烂多彩,
# 陆地莲:荷花灯。
"小梅初破月初圆":小小的梅花刚刚绽放,月亮也正圆满。
# 小梅:早春梅花的蓓蕾。
"新年第一佳时节":这是新年里第一个美好的时节,
"谁肯如翁闭户眠":有谁会像我这老头子一样,关着门在家睡觉,错过这热闹的景象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比喻:“不夜城中陆地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元宵节夜晚城市中灯火辉煌的景象比作陆地上盛开的莲花。陆地莲形象美丽、引人注目,这里把城市中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比作陆地莲,生动地展现出灯火的璀璨夺目、层层叠叠,仿佛一朵朵莲花在大地上竞相绽放。这种比喻不仅使抽象的灯火变得具体可感,还赋予了灯火灵动、美妙的形象,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在灯火装点下的奇幻与绚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感染力。借景抒情:诗中“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两句,通过对城市灯火、初绽梅花以及圆满月亮的景色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元宵节的灯火象征着热闹与欢乐,梅花初绽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充满生机与希望,而圆月则代表着团圆。诗人将这些美好的景色组合在一起,借景传达出对元夕佳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情感在景色的烘托下自然流露,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对生活的热爱,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反问:“谁肯如翁闭户眠?”以反问句式收尾,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反问句的特点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在这里,诗人通过反问,强调在元夕这样美好的节日里,没有人愿意像老翁一样闭门睡觉,错过这热闹非凡的场景。这种反问进一步凸显出元夕节日氛围的热烈与吸引人,强烈地激发了读者对元夕欢乐场景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展现出诗人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尽情享受节日欢乐的热情态度,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不夜城中陆地莲”,范成大以极具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图。在元宵节的夜晚,城市仿佛被施了魔法,灯火通明,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丰富多样,有寓意吉祥的动物灯,有展现神话故事的人物灯,还有色彩斑斓的莲花灯。它们相互辉映,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同白昼,恰似一片在陆地上盛开的莲花海洋。“陆地莲”这一比喻新颖独特,既形象地描绘出灯火数量之多,又生动地展现出其色彩缤纷、形态优美的特点,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灯火辉煌、如梦如幻的世界,瞬间感受到了元宵节热闹非凡的氛围。“小梅初破月初圆”,诗人将视角从城市的灯火转向自然景色。在这欢乐喜庆的元宵佳节,梅花悄然绽放。那粉嫩的花瓣微微张开,如同娇羞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作为报春的使者,在新年伊始绽放,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与此同时,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圆润如玉盘。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与城市的灯火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灯火的热闹、梅花的娇艳与明月的圆满,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充满诗意的画面,既有城市节日的繁华热闹,又有自然景色的宁静美好,展现出元夕佳节独特的魅力。前两句通过写景,为后两句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新年第一佳时节”,诗人直接点明这是新年的第一个美好时节。元宵节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与祝福。在这一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圆,共同庆祝节日。此时的城市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最后一句“谁肯如翁闭户眠?”以反问的形式,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推向高潮。在如此美好的元夕夜晚,面对绚丽多彩的花灯、娇艳绽放的梅花和圆满明亮的月亮,还有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没有人愿意像老翁一样,关着门在家里睡觉,错过这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一问,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元夕佳节的热爱,也唤起了读者对节日欢乐的共鸣,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积极投身于节日庆祝活动、尽情享受节日欢乐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元夕夜景的生动描绘和情感的自然抒发,展现了元夕佳节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南宋时期元夕节的热闹与祥和。
上一篇:宋·范成大《秋日二绝(其一)》
下一篇:宋·范成大《午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