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shào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yuè
fēi
lái
liáng
duàn
chén
fēng
huáng
xiān
xiān
绿
guǒ
pái
jīn
chù
néng
róng
jiǔ
xiāng
shuǐ
wěi
shān
yāo
shù
yǐng
cāng
tiān
fēng
gōng
xiāng
shuí
jiā
jìng
néng
xiāo
shī
rén
jǐn
náng
jiāo
huáng
shì
cuì
fēng
zhē
xiǎo
shū
huà
lán
xiǎng
jiàn
xuán
qiū
wǎn
xiàn
gōng
xiāng
zǒng

译文

像是从月宫中飞来,带着清冷的露水,全然没有尘俗的格调,不会招惹蜂蝶的黄粉。纤细的绿叶包裹着,排列如金粟般的花蕊,这浓郁的香气能弥漫九里,又有何处能将它容纳。水边尽头、山腰之上,树影苍翠,满天的风露也承载不住这般香气。这样的芬芳,哪家的镜子能映照得下,还是托付给诗人,用那珍藏诗句的古锦囊来收纳吧。细密娇黄的花蕊,像侍从般依偎着翠绿的花叶,枝叶轻轻舒展,能遮挡风日。遥想秋日傍晚,它悬挂在雕花栏杆边的模样,即便是无数的宫廷香料,终究也比不上它的清香。

逐句剖析

"月窟飞来露已凉":像是从月宫中飞来,带着清冷的露水,

# 月:月中。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每年八月有桂子从月中飞落。

"断无尘格惹蜂黄":全然没有尘俗的格调,不会招惹蜂蝶的黄粉。

# 惹:招引。,尘格:俗格。由于来自月宫,故风格不俗。,断无:绝无。

"纤纤绿裹排金粟":纤细的绿叶包裹着,排列如金粟般的花蕊,

# 金粟:桂花是黄花,小如米粒,所以称“金粟”。,纤纤:细小的样子。

"何处能容九里香":这浓郁的香气能弥漫九里,又有何处能将它容纳。

# 九里香:这里是双关语。木犀的别名叫九里香,也是极言香气的浓郁远闻。

"水尾山腰树影苍":水边尽头、山腰之上,树影苍翠,

"一天风露不供香":满天的风露也承载不住这般香气。

"谁家镜里能消得":这样的芬芳,哪家的镜子能映照得下,

"付与诗人古锦囊":还是托付给诗人,用那珍藏诗句的古锦囊来收纳吧。

"密密娇黄侍翠舆":细密娇黄的花蕊,像侍从般依偎着翠绿的花叶,

"避风遮日小扶疏":枝叶轻轻舒展,能遮挡风日。

"画阑想见悬秋晚":遥想秋日傍晚,它悬挂在雕花栏杆边的模样,

"无限宫香总不如":即便是无数的宫廷香料,终究也比不上它的清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马少伊木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以咏物为题材,聚焦木犀(桂花)展开内容。作品运用传统咏物手法,对桂花进行细腻描摹:通过“月窟飞来”“纤纤绿裹排金粟”等句刻画桂花的形态与生长环境,展现其清雅特质。诗中融入巧妙的表达技巧,第二首末句“古锦囊”暗引李贺储诗的典故,增添文化意蕴;第三首以“宫香”比拟桂花香气,突出其香气浓郁的特质。全诗结构精巧,语言生动,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察,又通过对桂花的咏赞传递出对清雅之美的欣赏,彰显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提炼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两诗都创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范氏已过而立之年。诗人通过次韵唱和与友人马少伊进行文学交流,体现南宋文人酬唱的风尚。第二首标注的杭州创作信息,为考证范氏早年活动轨迹提供了文献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物诗。诗歌借月中飞来的凉露、裹着金粟的绿枝、树影苍劲的木犀等景象,写出了木犀的清雅特质与浓郁香气,流露对其的欣赏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密密娇黄侍翠舆”一句,将桂花拟人化。“娇黄”指桂花花蕊,“侍翠舆”赋予花枝像侍从般恭敬侍立的情态,生动描摹出桂花簇拥着翠叶、避风遮日的娇柔形态,赋予景物灵动的生命力。用典:“付与诗人古锦囊”化用了李贺储诗的典故。据《全唐文》记载,李贺常常带着小书童,骑着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每当灵感涌现,想到好的诗句,就马上写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后再整理成篇。诗人在此处使用“古锦囊”,并非实指装诗稿的袋子,而是以其代指珍藏诗意。意思是桂花的美与香如此出众,应当被诗人像李贺收集诗句一样,用精妙的诗篇留存下来,体现了文学创作中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承。

3.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月窟飞来露已凉”,以“月窟”暗喻桂花来自仙境,“露已凉”点明秋日时节,赋予桂花清雅脱俗的出身。“断无尘格惹蜂黄”写桂花品性高洁,不沾染世俗尘气,连蜂蝶的黄色花粉都不会招惹。“纤纤绿裹排金粟”细致描摹形态,绿色花萼包裹着如金粟般的花蕊,末句“何处能容九里香”以反问突出花香浓郁,满溢空间,尽显对桂花清雅与浓香的赞叹。其二:这首诗开头两句便围绕桂花的清雅脱俗展开描写。金秋的夜晚,露水凝结已有凉意,在皎洁的月光下,桂花如同仙子般从嫦娥的居所飘向人间;桂花品性高洁,从不与黄蜂这类昆虫相纠缠。“飞”字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灵动的视觉感受。第三、四句着重刻画桂花的繁盛姿态与浓郁香气。在连成一片的翠绿枝叶间,点点淡黄色的花朵如同堆积的金粟;缕缕带着香气的雾气,随着风四处飘散。“排”字生动地展现出金桂花开得茂密繁盛的样子。“九里香”形象地体现出桂花香气的浓烈,宋代邓肃曾写下“清风一日来无阙,世上龙涎不敢香”的诗句,同样是描绘桂花的香气,“九里香”却更让人觉得真实可感,桂花也因此得到了“九里香”这一雅致的别称。其三:“密密娇黄侍翠舆”运用拟人,将簇拥的嫩黄花蕊比作侍奉翠叶(翠舆)的侍从,“避风遮日小扶疏”写枝叶轻柔舒展的姿态,画面生动鲜活。“画阑想见悬秋晚”由眼前实景转入想象,秋日傍晚画栏边的桂花更添韵味。末句“无限宫香总不如”以宫廷香料对比,反衬桂花香气清雅脱俗,超越凡俗,直抒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书事三绝(其二)》

下一篇:宋·范成大《过虎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