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2
yào
tāng
dǐng
zhǔ
dēng
chán
bǎn
tuán
lǎo
bìng
sēng
ér
qiáng
xiū
yuán
gōng
é
xiān
xuě
péng
sēng

译文

在药炉汤鼎旁,孤灯散发着微弱光芒,好似在熬煮着黑夜,我如同那坐在禅版蒲团上的老病僧人。儿女们勉强准备着元夕的供品,而花灯(玉蛾)却因大雪纷飞而黯淡无光,仿佛在躲避这蓬松杂乱的雪花。

逐句剖析

"药炉汤鼎煮孤灯":在药炉汤鼎旁,孤灯散发着微弱光芒,

"禅版蒲团老病僧":好似在熬煮着黑夜,我如同那坐在禅版蒲团上的老病僧人。

"儿女强修元夕供":儿女们勉强准备着元夕的供品,

"玉蛾先避雪鬅鬙":而花灯(玉蛾)却因大雪纷飞而黯淡无光,仿佛在躲避这蓬松杂乱的雪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元夕》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范成大一生仕途辗转,阅历丰富,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又不乏深沉感慨。此诗创作于元夕(即元宵节)之际,彼时诗人或许正处于老病状态,面对热闹的节日氛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诗中,范成大将自身老病之态与元夕的节日场景相结合,通过描绘自己如老僧般在药炉汤鼎与禅版蒲团间消磨时光,以及儿女勉强准备元夕供品、玉蛾因雪而躲避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落寞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感,从独特视角反映出生活的真实状态,也体现了范成大诗歌善于捕捉生活细微之处并融入个人情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药炉汤鼎煮孤灯,禅版蒲团老病僧”,诗人将自己比作在药炉汤鼎旁守着孤灯,在禅版蒲团上度日的老病僧人。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在元夕之夜孤独、寂寥且老病缠身的状态,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落寞。对比:“儿女强修元夕供”把儿女为元夕勉强准备供品的场景,与自己如老僧般的状态进行对比。儿女的节日活动代表着热闹与活力,而自己则是孤独与消沉,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处境的孤寂,也凸显出其内心与节日氛围的格格不入。烘托:“玉蛾先避雪鬅鬙”通过描绘玉蛾(即灯花,此处指代花灯)因大雪纷飞而黯淡,侧面烘托出寒冷、萧瑟的环境氛围。这种恶劣的环境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在元夕之夜的凄凉心境,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药炉汤鼎煮孤灯”,描绘出一幅极为孤寂的画面。在元夕这个本应热闹非凡的夜晚,诗人身旁只有药炉汤鼎,孤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熬煮着这无尽的黑夜。“煮”字运用得极为精妙,赋予孤灯一种动态感,更显诗人长夜难捱的孤寂。“禅版蒲团老病僧”,诗人直接将自己比作老病僧人,生动地刻画了自己的状态。坐在禅版蒲团上,身体老迈且疾病缠身,在这元夕之夜,与热闹的节日氛围形成鲜明反差,凸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无奈。“儿女强修元夕供”,笔锋一转,描写儿女们在努力准备元夕的供品。“强”字暗示出儿女们或许也感受到了家中的沉闷氛围,但仍尽力营造节日的气氛,这与诗人的消沉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玉蛾先避雪鬅鬙”,诗人以景语作结。玉蛾(花灯)在大雪纷飞中黯淡无光,仿佛也在躲避这恶劣的天气。大雪营造出寒冷、萧瑟的氛围,不仅象征着外界环境的不佳,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即便有花灯,也因雪而失色,正如诗人的心境,在节日中也难有欢乐。整首诗围绕元夕展开,通过对自身状态、儿女活动以及环境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出诗人在元夕之夜复杂的情感。从孤独、落寞到与节日氛围的格格不入,再到被环境衬托出的凄凉,情感真挚深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浣溪沙·歙浦钱塘一水通》

下一篇:宋·范成大《巴东峡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