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逐年华老":秋去冬来,人也一天天老去,
"寒随雨意增":立冬时节恰逢一场寒雨,使得寒意陡增。
"山头望樵火":抬起头来,看到山头有忽明忽暗的火光,那是樵夫为御寒燃起的篝火,
"水底见渔灯":低下头去,又看到渔夫点起的渔火倒映水中。
"浪影生千叠":江水滔滔,后浪叠前浪,
"沙痕没几棱":江水拍岸,不知淹没了几层沙痕。
# 沙痕:沙上的痕迹。
"峨眉欲还观":因为是夜里,周围什么都看不清,想要仔细地看一看峨眉山的面目,
"须待到晨兴":需要等到天亮起来之后了。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将人随岁月流逝而变老的感慨与立冬时节随着雨势增强的寒意相结合,既描写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又抒发了内心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惆怅,情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俯仰结合:“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上句从视觉上写抬头望见山头的樵火,下句写低头看到水底的渔灯,通过视角的上下转换,展现了不同位置的景象,富有层次感,也体现出冬夜的静谧与生机。借景抒情:“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表面上是在描写江水波浪翻涌、沙痕被磨灭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借这些景象抒发了对人生起伏不定、岁月如水流逝,会逐渐磨灭过往痕迹的感慨。象征:“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江水波浪和沙痕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的波折和时光的消磨。寓情于景:“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以想要观赏峨眉山的景色却需等到天亮这一景语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虽处于冬夜的黑暗与寒冷中,但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相信光明总会到来,将积极的情感蕴含在等待天亮观山的情境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对比:诗中自然环境的寒冷、时光流逝的无奈(如“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与冬夜中樵火、渔灯所带来的温暖、希望(如“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好、保持积极心态的情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2. 分段赏析
首联“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此联开篇便奠定了深沉的基调。诗人直白地感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这是自然规律,无人能抗拒,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喟叹。同时,描绘立冬时节,寒意随着雨水的降临愈发浓重,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又烘托出内心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凄清之感,将自然节气的变化与人生的变迁巧妙融合,情景交融,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略带悲凉的氛围。颔联“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视角一转,诗人从对时光与寒意的感怀,转向舟中所见之景。抬头望向山头,能看到樵夫燃起的温暖樵火,那跳跃的火光在寒冷的冬夜中显得格外明亮,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低头看向水底,渔灯闪烁,在水波中摇曳生姿。这两句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通过描绘不同位置的光亮,打破了冬夜的黑暗与寂静,展现出生活的烟火气息,也暗示着即使在寒冷艰难的境遇中,依然存在着生机与美好。颈联“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江面,着重描写江水的动态。波浪层层叠叠地涌动,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而岸边沙痕在江水的冲击下,渐渐模糊,“没几棱”写出沙痕被消磨的状态。这两句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通过沙痕的变化,暗示时光的冲刷与磨砺,如同人生经历的种种起伏,江水的浪影恰似生活中的波折,而沙痕的消逝则象征着那些被岁月抹去的痕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感慨。尾联“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诗人提到想要再次观赏峨眉山的景色,却只能等到天亮之后。这里的峨眉山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愿景或目标。在冬夜的黑暗中,诗人无法看清峨眉山,如同在人生的困境中,暂时难以看清未来的方向。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等待黎明,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坚持,总会迎来光明,看到心中向往的美景。
3. 作品点评
《立冬夜舟中作》这首诗虽创作于立冬这一萧瑟时节,却别具一格。它生动展现了立冬独特景致与诗人彼时心境,为后人了解古代立冬节气生活及文人情怀提供珍贵文本。开篇“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直抒时光流逝与节气寒冷,情景相融;颔联“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巧用视角转换,上下对照、动静结合,勾勒出冬夜温暖灵动画面;颈联“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以江水波浪与沙痕变化暗喻人生起伏与岁月消磨,极具哲理;尾联“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借观峨眉山需待天明传递积极希望。此诗延续范成大关注自然、生活且善于借景抒情的风格,丰富了其诗歌创作题材与情感表达。
上一篇:宋·范成大《邻山县》
下一篇:宋·范成大《鳗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