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yòu
yān
shān
jiǔ
zuò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wàn
hàn
jiā
shǐ
使
shuāng
jié
zhào
qīng
qiū
jiù
jīng
xíng
biàn
zhōng
huáng
liú
liáo
luò
sāng
西
běi
xiàn
tài
háng
cuì
xiāng
bàn
guò
gōu
suì
wǎn
duō
bìng
fēng
lěng
diāo
qiú
duì
chóng
jiǔ
làn
zuì
láo
chóu
huáng
huā
wèi
xiào
guǎn
bìn
shuāng
xiū
xiù
tiān
shū
zhǐ
chǐ
yǎn
guān
bǎi
èr
shēng
wéi
yǒu
píng
ān
xìn
suí
yàn
dào
nán
zhōu

译文

我作为汉家使节,在这清秋时分带着仪仗,不远万里出使金国。几乎不惜将旧都城走遍,夜半不眠,期望有如大禹之士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坐落在永定河和山海关西北的长亭,太行山上远远望见的青松紫叶,伴着我走过卢沟桥。暮秋时节,身子多病,风霜露水湿透了我的貂裘。适逢重阳,正宜大醉一场,何必多思忧愁。菊花也为我展开笑颜,哪怕我羞于老去,双鬓已然蒙霜染白。袖中国书离我不过咫尺,眼中却似映出百十座关门河流,狂歌尽后,若有残生,恐怕也是无依无凭,辗转漂浮。只有那封报平安的家书,会随着鸿雁飞回我牵挂的故里归途。

逐句剖析

"万里汉家使":我作为汉家使节,

"双节照清秋":在这清秋时分带着仪仗,不远万里出使金国。

# 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

"旧京行遍":几乎不惜将旧都城走遍,

"中夜呼禹济黄流":夜半不眠,期望有如大禹之士力挽狂澜,救国救民。

#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寥落桑榆西北":坐落在永定河和山海关西北的长亭,

# 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

"无限太行紫翠":太行山上远远望见的青松紫叶,

# 太行:太行山。

"相伴过芦沟":伴着我走过卢沟桥。

"岁晚客多病":暮秋时节,身子多病,

# 岁晚:一年之晚。这如指晚秋。

"风露冷貂裘":风霜露水湿透了我的貂裘。

"对重九":适逢重阳,

#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须烂醉":正宜大醉一场,

"莫牢愁":何必多思忧愁。

"黄花为我":菊花也为我展开笑颜,

"一笑不管鬓霜羞":哪怕我羞于老去,双鬓已然蒙霜染白。

"袖里天书咫尺":袖中国书离我不过咫尺,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眼底关河百二":眼中却似映出百十座关门河流,

"歌罢此生浮":狂歌尽后,若有残生,恐怕也是无依无凭,辗转漂浮。

"惟有平安信":只有那封报平安的家书,

"随雁到南州":会随着鸿雁飞回我牵挂的故里归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是南宋范成大创作的一首爱国题材词作。乾道六年,45岁的范成大肩负向金国索要宋朝皇家陵寝地、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的艰巨使命,出使金国。此词创作于出使期间的重阳节,上阕描绘词人途经古都汴梁,徘徊凭吊,夜不能寐,渴望如大禹般的英雄力挽狂澜,暗含抗击外侮、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途中所见西北的寥落与太行的壮丽形成对比,既流露国土沦陷之伤,也展现对山河的热爱,而岁晚多病、风露冷裘则道出旅途艰辛。下阕写重阳节时,词人欲借酒消愁,又从菊花中获得豁达心境;“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凸显使命重大与对国土的眷恋,“歌罢此生浮”尽显视死如归的豪迈;最后以“平安信随雁到南州”寄托对家人的牵挂与对和平的期盼。全词以凝练笔触、多样手法,生动展现了范成大出使时复杂的情感与坚定的爱国使命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南宋时期,宋金对峙,局势紧张。宋孝宗赵昚一心想要改变屈辱的《隆兴和议》,恢复大宋尊严。乾道六年(1170年),45岁的范成大以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军节度使身份,被任命为奉使大金国信使。此次出使,他肩负着两项极为棘手的任务,一是向金国索要河南宋朝皇家陵寝地,北宋皇陵在河南巩县,当时已被金人统辖,这对南宋朝廷意义重大;二是要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的礼仪,此前“降榻受书,以授内侍”的规定,让南宋皇帝极为屈辱,宋孝宗对此耿耿于怀。面对这一艰难使命,很多人退缩了,范成大却知其不可而为之,毅然应承下来。他带着使命踏上行程,一路历经艰辛,到达金国后,在金廷上,他不顾生死,秘密草拟奏章,向金主提出更改受书礼仪之事,金国君臣震惊,朝堂大乱,太子甚至想杀了他,但范成大毫不畏惧,坚持己见,最终虽未完全达成目的,但迫使金国皇帝破例更改受宋书礼仪,他也全节而归。本词便创作于此次出使期间的燕山,当时恰逢重阳节,范成大在孤寂的行旅中,有感于自身使命、国家命运与眼前景色,挥笔写下此词,以抒发心中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作品。上阕描绘了词人出使途中途经古都汴梁,于城中徘徊凭吊,夜不能寐,期望有大禹般的人物力挽狂澜,暗含抗击外辱、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下阕叙述自己出使金国,虽身处险境仍心系故国山河,决心不辱使命,表现出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和为国献身的气概,全词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使命感。

2. 分段赏析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中“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以“万里”夸张行程遥远,凸显使命重大,“汉家使”点明身份与责任感,“双节”象征使命,“照清秋”展现符节威严并奠定庄严肃穆基调;“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旧京行遍”勾勒词人在汴梁徘徊凭吊的身影,饱含对往昔追思与故国沦陷之痛,“中夜”营造深沉氛围,“呼禹”化用典故,强烈表达对英雄拯救国家的渴望,抒发爱国情怀;“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寥落桑榆西北”描绘西北荒凉,暗含国土沦陷之伤,“无限太行紫翠”展现太行山壮丽,对比凸显对国土热爱,“相伴过芦沟”赋予景色情感,暗示使命前行;“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岁晚”点明时节,营造孤寂氛围,“客多病”道出异乡漂泊的病痛与思乡孤独,“风露冷貂裘”既写环境恶劣又烘托内心凄凉,反映旅途艰辛与使命艰难;下阕“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点明重阳节,身处异乡欲借酒消愁又自我劝慰,反衬愁绪难排;“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黄花”赋予情感,“一笑”展现暂时忘却烦恼,“不管鬓霜羞”体现豁达洒脱;“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袖里天书咫尺”凸显使命重要,“眼底关河百二”饱含对国土热爱与收复渴望,“歌罢此生浮”展现视死如归的豪迈;“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惟有”强调平安信珍贵,寄托对家人牵挂与国家和平期盼,借雁传信委婉表达思乡之情,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春日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范成大《鹧鸪天·仗下仪容笔下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