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汉家使":我作为汉家使节,
"双节照清秋":在这清秋时分带着仪仗,不远万里出使金国。
# 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
"旧京行遍":几乎不惜将旧都城走遍,
"中夜呼禹济黄流":夜半不眠,期望有如大禹之士力挽狂澜,救国救民。
#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寥落桑榆西北":坐落在永定河和山海关西北的长亭,
# 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
"无限太行紫翠":太行山上远远望见的青松紫叶,
# 太行:太行山。
"相伴过芦沟":伴着我走过卢沟桥。
"岁晚客多病":暮秋时节,身子多病,
# 岁晚:一年之晚。这如指晚秋。
"风露冷貂裘":风霜露水湿透了我的貂裘。
"对重九":适逢重阳,
#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须烂醉":正宜大醉一场,
"莫牢愁":何必多思忧愁。
"黄花为我":菊花也为我展开笑颜,
"一笑不管鬓霜羞":哪怕我羞于老去,双鬓已然蒙霜染白。
"袖里天书咫尺":袖中国书离我不过咫尺,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眼底关河百二":眼中却似映出百十座关门河流,
"歌罢此生浮":狂歌尽后,若有残生,恐怕也是无依无凭,辗转漂浮。
"惟有平安信":只有那封报平安的家书,
"随雁到南州":会随着鸿雁飞回我牵挂的故里归途。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作品。上阕描绘了词人出使途中途经古都汴梁,于城中徘徊凭吊,夜不能寐,期望有大禹般的人物力挽狂澜,暗含抗击外辱、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下阕叙述自己出使金国,虽身处险境仍心系故国山河,决心不辱使命,表现出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和为国献身的气概,全词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使命感。
2. 分段赏析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中“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以“万里”夸张行程遥远,凸显使命重大,“汉家使”点明身份与责任感,“双节”象征使命,“照清秋”展现符节威严并奠定庄严肃穆基调;“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旧京行遍”勾勒词人在汴梁徘徊凭吊的身影,饱含对往昔追思与故国沦陷之痛,“中夜”营造深沉氛围,“呼禹”化用典故,强烈表达对英雄拯救国家的渴望,抒发爱国情怀;“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寥落桑榆西北”描绘西北荒凉,暗含国土沦陷之伤,“无限太行紫翠”展现太行山壮丽,对比凸显对国土热爱,“相伴过芦沟”赋予景色情感,暗示使命前行;“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岁晚”点明时节,营造孤寂氛围,“客多病”道出异乡漂泊的病痛与思乡孤独,“风露冷貂裘”既写环境恶劣又烘托内心凄凉,反映旅途艰辛与使命艰难;下阕“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点明重阳节,身处异乡欲借酒消愁又自我劝慰,反衬愁绪难排;“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黄花”赋予情感,“一笑”展现暂时忘却烦恼,“不管鬓霜羞”体现豁达洒脱;“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袖里天书咫尺”凸显使命重要,“眼底关河百二”饱含对国土热爱与收复渴望,“歌罢此生浮”展现视死如归的豪迈;“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惟有”强调平安信珍贵,寄托对家人牵挂与国家和平期盼,借雁传信委婉表达思乡之情,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范成大《春日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