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麦千平垄":收割后的麦田平铺千顷田垄,
"横槎一小溪":横斜的枯木枝杈下流淌着一条小溪。
"梓花红绽碎":梓树红花零星绽放,
"粟穗绿垂低":粟穗青绿低垂在田间。
"村妇犹多跣":村中妇人仍多赤脚劳作,
"山猿逐少啼":山间猿猴追逐嬉戏,啼叫声渐稀。
"东川虽已过":东川之地虽已行过,
"锦里尚云西":锦里(成都别称)犹在遥远的西边。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首联“刈麦千平垄,横槎一小溪”,诗人先着眼于远处广袤的麦田,“千平垄”展现出麦田的广阔无垠,是远景描写,给人以宏大开阔之感;接着将目光拉近,聚焦到近处的小溪,“横槎一小溪”细致描绘了溪上横放的木筏,属于近景刻画。通过远近结合,全方位地展现出乡村的田野风光,使读者如临其境,既能感受到乡村的辽阔,又能捕捉到细微之处的质朴与宁静。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呈现,相互映衬。“刈麦千平垄”描绘了农民们忙碌收割麦子的动态场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活力与忙碌;而“横槎一小溪”“梓花红绽碎,粟穗绿垂低”等句,则呈现出小溪、梓花、粟穗等静态的景物,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此外,“山猿逐少啼”中偶尔传来的猿啼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以动衬静,让乡村的宁静更显深沉,动静结合,使整首诗充满生机与变化。细节描写:“村妇犹多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乡村妇女大多赤足行走的形象,一个简单的细节,便将乡村生活的真实、质朴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原生态,没有过多修饰,人们自在地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以小见大,反映出乡村独特的生活风貌。情景交融:整首诗在写景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描绘乡村的田野风光、丰收景象、质朴生活,以及对行程的叙述,如“东川虽已过,锦里尚云西”,在展现乡村美好景致与生活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将景与情紧密融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2. 分段赏析
首联“刈麦千平垄,横槎一小溪”,广袤的麦田里,千亩平展的田垄上人们正忙于收割麦子,呈现出丰收的繁忙景象;一条小溪蜿蜒而过,溪上横卧着木筏,“横槎”为画面增添自然野趣,大小场景对比,尽显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与丰收的希望。颔联“梓花红绽碎,粟穗绿垂低”,进一步展现乡村景色与丰收之态,红色的梓花绽放,细碎夺目,洋溢着春天的生机活力;沉甸甸的粟穗低垂,一片葱绿,彰显出秋日丰收的景象,两种色彩、不同作物相互映衬,让乡村显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颈联“村妇犹多跣,山猿逐少啼”,通过对村妇赤足而行的细节,以及山间偶尔传来的猿啼声,生动呈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淳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尾联“东川虽已过,锦里尚云西”,诗人行至此处,虽已走过东川,但锦里还在遥远的西边,在对行程的描述中,隐隐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范成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乡村的独特风貌,全诗描绘了乡村田野间的景象,展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上一篇:宋·范成大《好事近·云幕暗千山》
下一篇:宋·范成大《春日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