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shè
xiǎo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1
quǎn
xùn
yíng
qiě
fèi
ér
xiǎo
xiào
hái
yīng
shú
shī
wǎng
sāng
kōng
zhú
zhī
qín
zhuó
zhé
cǎo
鹿
mián
hòu
dēng
shān
niú
lán
gèng
xiàng
西

译文

温顺的狗一边迎接人一边吠叫,年幼的孩子又笑又啼哭。樱桃成熟时却撒起渔网,桑叶采光后竹梯横卧在空桑树上。枯枝被禽鸟啄食而折断,野草因鹿卧眠而压得低垂。屋后有一条通往山上的路,牛栏的位置再往西去。

逐句剖析

"犬驯迎且吠":温顺的狗一边迎接人一边吠叫,

"儿小笑还啼":年幼的孩子又笑又啼哭。

"樱熟施鱼网":樱桃成熟时却撒起渔网,

"桑空卧竹梯":桑叶采光后竹梯横卧在空桑树上。

"枯枝禽啄折":枯枝被禽鸟啄食而折断,

"野草鹿眠低":野草因鹿卧眠而压得低垂。

"屋后登山路":屋后有一条通往山上的路,

"牛栏更向西":牛栏的位置再往西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舍小憩》是南宋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质朴的白描手法,依次勾勒出温馨和谐的田园画面。首联描绘了犬儿温顺迎接又欢快吠叫,孩童天真无邪嬉笑啼哭的生动场景;颔联诗人捕捉农事细节,展现樱桃成熟时架设渔网防护,采桑完毕后竹梯闲置的景象;颈联通过描写禽鸟啄折枯枝、野鹿卧于低草的画面,增添了乡村生活的野趣;尾联以简单的方位描写,拓展了田舍周边的空间感。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人与物、景与事的细腻刻画,营造出闲适、静谧的乡村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叶绍翁祖辈因参与抗金斗争遭贬谪,致使家道中落。中年后的他选择隐居钱塘西湖畔,与葛天民等诗人往来唱和。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田舍小憩》便是在此境遇与心境下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双关:“枯枝禽啄折”中,“啄折”一方面精准描绘禽鸟啄食枯枝致使其断裂的动作,另一方面,“折”字又勾勒出枝条被啄后弯曲弯折的形态,将禽鸟的动态与枯枝的变化紧密相连;“野草鹿眠低”里,“眠低”既生动展现出野草因鹿群卧躺而被压得低伏的样子,又以“低”字巧妙暗喻鹿群休憩时蜷身俯低的姿态,让野草的状态与鹿群的动作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以动态描写开篇,温顺的狗边迎接边吠叫,小孩子笑着还带着啼哭,生动呈现出乡村里人与动物的活泼场景;“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则转向静态描写,成熟的樱桃旁张着渔网,采桑后空荡的桑树上横卧着竹梯,勾勒出富有生机又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

2. 分段赏析

首联“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以动静结合之法,勾勒出农舍门前的鲜活场景。“犬驯”点明家犬的温顺,“迎且吠”则将其热情迎客的动态与吠叫之声融合,既有动作的鲜活,又有声响的灵动;“儿小笑还啼”描绘孩童哭笑无常的天真之态,啼哭与欢笑的交替,更添生活气息。颔联“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聚焦农事细节。“樱熟”意味着樱桃进入成熟期,此时“施鱼网”,乃是为防止鸟儿啄食果实,展现出农家应对自然挑战的智慧;“桑空”说明桑叶已被采摘殆尽,采桑所用的“竹梯”便闲置一旁。这两句诗以工整的对仗,如实记录下乡村的生产活动,既呈现出樱桃成熟时节的特色防护措施,也反映出采桑劳作后的场景,生动展现出南宋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风貌。颈联“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充满妙趣与巧思。“啄折”一词语义双关,既描绘出禽鸟啄食枯枝时的动作,又暗示枝条因啄食而弯曲的状态,将禽鸟的灵动与枯枝的变化巧妙关联;“眠低”同样一语双关,既形容野草在鹿群卧躺时被压得低伏的样子,又暗喻鹿群憩息时姿态低矮闲适。此联通过禽鸟、枯枝、野草、鹿群等意象,细腻刻画了乡村野外的生态场景。尾联“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以空间描写作结。“屋后登山路”拓展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暗示农舍周边环境的开阔与自然;“牛栏更向西”点明牛栏的方位,牛作为农耕重要帮手,其栏舍的存在以及所处位置,暗示着农家与牲畜的紧密联系,也体现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闻顶山徐道人改卜》

下一篇:宋·叶绍翁《仙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