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1
juàn
shēn
zhǐ
lín
qiū
zhī
xīn
jiě
kuǎn
liú
quán
liù
juān
juān
zhōng
tiān
fēng
lǐn
lǐn
shí
qiū
yán
yuè
dàn
xiān
lóng
dòng
yún
shēn
tòu
bié
zhōu
jiǔ
suǒ
qīng
shān
yuán
suǒ
táo
kāi
hòu
gèng
lái
yóu

译文

我疲惫的身体只想卧倒在山林之中,道士朋友深知我心意,热情款留我。山泉水流涓涓不息,就像中夜的细雨,天空的风势凛凛,仿佛四季都是秋天。月光下,虎形的岩石显得淡雅,似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龙洞里的云雾深邃,像通向另一个州郡。九锁山虽然名为锁,但实际上并不锁闭,碧桃花开之后,我还会再来游玩。

逐句剖析

"倦身只欲卧林丘":我疲惫的身体只想卧倒在山林之中,

# 倦身:疲惫的身体。

"羽客知心解款留":道士朋友深知我心意,热情款留我。

# 羽客:指道士,因道士多求仙,故以羽化升仙为喻。

"泉溜涓涓中夜雨":山泉水流涓涓不息,就像中夜的细雨,

# 涓涓:水流细缓的样子。

"天风凛凛四时秋":天空的风势凛凛,仿佛四季都是秋天。

# 凛凛:形容风势寒冷。

"虎岩月澹迷仙路":月光下,虎形的岩石显得淡雅,似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

"龙洞云深透别州":龙洞里的云雾深邃,像通向另一个州郡。

"九锁青山元不锁":九锁山虽然名为锁,但实际上并不锁闭,

# 九锁青山:指九锁山,九锁是山的名字,形容山势险峻,仿佛有九道锁链锁住。

"碧桃开后更来游":碧桃花开之后,我还会再来游玩。

# 碧桃:一种桃树,其花重瓣,颜色艳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涤山》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开篇首联便以诗人疲惫的心境为引子,流露出其对山林丘壑的深切向往及与道士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颔联则细腻铺陈,以生动笔触勾勒出山林间如画的景致,令人仿佛置身其间。颈联巧妙运用想象手法,不仅烘托出山林的幽深莫测,更透露出诗人对那未知秘境的无尽好奇与向往。至尾联,情感愈发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无限眷恋与期盼,又深刻揭示了其与山林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虚实交织,意境深远,诗人在这片山林中寻得了心灵的归宿与慰藉,亦探寻到了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命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大涤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涤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真挚友谊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山林清新”“泉水涓涓”“天风凛凛”“月下虎岩”“云深龙洞”等自然意象,将旅人的疲惫、宁静与慰藉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情感与景色相互渗透。

3. 分段赏析

首联: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开篇直抒胸臆,“倦身”二字道出世务劳形的疲惫,“卧林丘”点明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愿。“羽客”(指道士)理解诗人心意,热情挽留,既体现山林之境的吸引力,也为全诗奠定了隐逸与超脱的基调。颔联: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从听觉与体感角度刻画环境——夜半雨声潺潺,泉水流淌不息;山风凛冽,仿佛让四季都浸染秋意。“涓涓”“凛凛”以叠词强化清幽冷寂之感,“四时秋”则打破时间限制,凸显山林永恒的清凉超脱。颈联: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转入奇幻想象:月光朦胧洒在“虎岩”,仿佛遮蔽了通往仙境的道路;云雾缭绕的“龙洞”,深处竟似可通往其他州郡。“虎岩”“龙洞”自带神秘色彩,“迷”“透”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暗示仙境的可探而不可即。尾联: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九锁青山”指重重叠叠的山峦(或暗指道教“九锁”仙境),但诗人断“元不锁”——青山本锁不住自由之心。末句以“碧桃开后”的约定收束,既呼应首联“款留”,又以“更来游”表明心无挂碍、来去自如的态度。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意境幽远,情感淳挚,既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憧憬,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诗人借自然风光的描绘,倾诉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友情与理解的珍视。此诗启迪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应学会寻觅心灵的宁静,珍惜与他人的真挚情谊,并善于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过崇德》

下一篇:宋·叶绍翁《田家三咏(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