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知心只老天":自古以来能真正理解他心思的只有老天,
"英雄堪恨复堪怜":英雄事迹既令人愤恨又令人哀怜。
# 复堪怜:实在是又可恨,又可怜。,英雄堪恨:英雄遇害的遭遇。
"如公更缓须臾死":若岳飞能稍缓片刻身死,
"此虏安能八十年":这些敌人怎么能够嚣张八十年。
# 八十年:指金人占领中原长达八十年。,虏:指金人。
"漠漠凝尘空偃月":厚厚的灰尘凝结着,空对着那如偃月般的形象,
# 偃月:落月。
"堂堂遗像在凌烟":高大威武的遗像被供奉在凌烟阁。
# 凌烟:凌烟阁,唐代楼阁名,其中画开国功臣像。
"早知埋骨西湖路":若早知将葬身西湖畔,
"学取鸱夷理钓船":何不效仿范蠡归隐泛舟。
# 鸱夷:指范,曾自号“鸱夷子皮”,晚年驾舟游五湖。不如学习范蠡驾舟游荡五湖。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上句“万古知心只老天”中“万古”强调时间的长远,“知心”表明真正理解,“只老天”则突出理解的稀缺性,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孤独的基调。下句“英雄堪恨复堪怜”中“堪恨”与“堪怜”看似矛盾,实则深刻地表达出对英雄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壮志未酬的痛恨,又有对其不幸遭遇的怜悯。颔联:“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上句“如公更缓须臾死”中“如公”指代鄂王,“更缓须臾死”假设英雄能多活片刻,表达出对英雄早逝的惋惜。下句“此虏安能八十年”中“此虏”指敌人,“安能八十年”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敌寇长久嚣张的愤慨,也从侧面反映出英雄早逝导致局势未能及时扭转的遗憾。颈联:“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上句“漠漠凝尘空偃月”中“漠漠凝尘”描绘出墓前的冷落与荒芜,“空偃月”则营造出一种空灵、虚幻的氛围,暗示着英雄的荣耀已随时间消逝。下句“堂堂遗像在凌烟”中“堂堂”形容遗像的高大威武,“在凌烟”表示被供奉在象征荣誉的地方,与前面墓前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英雄命运的悲剧色彩。尾联:“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上句“早知埋骨西湖路”中“早知”表达一种假设和悔恨的情绪,“埋骨西湖路”点明鄂王的结局,流露出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惋惜。下句“学取鸱夷理钓船”中“学取”表示借鉴,“鸱夷”代指范蠡,“理钓船”描绘出归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认为英雄若能像范蠡一样归隐,或许能避免悲剧结局的想法。
上一篇:宋·文天祥《真州杂赋 其二》
下一篇:宋·叶绍翁《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