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映钩如线":初升时,那弯新月宛如纤细的丝线,
"终衔镜似钩":沉落时,又似圆镜中仅留一弯月钩的清光。
"远澄秋水色":远处,秋水澄澈,映照出天光云影的清朗,
# 澄:澄清,使清明。
"高倚晓河流":高处,山峦静倚,仿佛依偎着晨曦中流淌的河长。
# 晓河:拂晓时的银河。
中唐时期文学家
韦处厚(773~828),唐代文学家。本名韦淳,避宪宗讳改,字德载,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元和元年登进士第,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后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处厚被刘禹锡称“通六经,旁贯百氏”,所著诗文词赋,以才丽为主。其《盛山诗》十二首,当时传诵甚广,韩愈谓“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主要作品有《茶岭》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初映钩如线”,摹写新月初升之态。“初映”二字点明时间节点,暗示夜幕初降时月光初露的动态过程。“钩如线”以双喻叠加强化意象:既将新月比作弯弓之钩,凸显其纤细清寒的形态特征;又以“线”字延伸视觉纵深,暗含月光如银丝般绵延铺展的质感。诗人通过“钩”与“线”的虚实互喻,既精准捕捉新月形态,又赋予其流动感,为后续月升的时空演变埋下伏笔。次句“终衔镜似钩”,转写月悬中天的恒常与悖论。“终衔”呼应“初映”,形成时间闭环,暗示月光从初现到圆满的完整周期。“镜似钩”以矛盾修辞制造张力:镜本应圆润完满,却以“钩”为喻,既暗合月相由盈转亏的自然规律,又以金属冷光强化月色的清冽特质。诗人通过物象的悖反性组合,揭示自然现象的辩证本质——圆满与残缺共存于同一轮明月,暗含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观照。第三句“远澄秋水色”,将月光投射于水面,构建虚实相映的空间层次。“远澄”二字兼具视觉纵深与水质特性:既写月光穿透秋夜雾气后的通透感,又暗含秋水澄净如镜的物理属性。诗人以“秋水”为媒介,将无形月光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水天相接处,月影与水色浑然一体,形成空灵淡远的意境,为尾句的时空延展预留想象空间。末句“高倚晓河流”,收束全诗,以动态画面定格永恒瞬间。“高倚”赋予月光拟人姿态,仿佛明月主动倚靠晨河,形成天体与河流的亲密对话。“晓河”既指银河,亦暗含时间暗示——黎明将至,星河渐隐,而明月仍驻留天际。诗人通过“高”与“低”(河)的空间对峙,以及“倚”与“流”的动静反差,在永恒(明月)与流逝(晓河)的对照中,完成对自然规律的诗意凝练,使全诗在空寂中透出永恒哲思。
上一篇:唐·韦处厚《盛山十二诗·桃坞》
下一篇:唐·韦处厚《盛山十二诗·盘石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