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本是标灵纪":阳春三月本是天地灵秀的象征,
"二室由来独擅名":嵩山双峰(太室、少室)自古独享盛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宴席间霞光如锦缎般绚烂多姿,
"云峰云岫百重生":云雾缭绕的山峦层叠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泉水折射珠光仿佛遇见鲛人,
"岩悬石镜厌山精":岩石上的石镜让山间精怪都感到畏惧。
"永愿乾坤符睿算":唯愿天地永恒契合帝王的长寿之算,
"长居膝下属欢情":让我能长久侍奉在您膝下共享天伦之乐。
唐朝第四位皇帝
李显(656~710),即唐中宗。唐朝皇帝。又名李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母亲武则天。始封周王,永隆元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皇帝,改元嗣圣。嗣圣元年,即位仅一个月有余,就被其母废为庐陵王。圣历元年,被迎回洛阳,复立为太子。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并恢复唐国号。后被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李显喜好文学,其作品多为阿谀奉承之作,重视形式,崇尚技巧。有诗作《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首句以“三阳”(冬至后阳气渐生,象征春始)呼应武则天改元“万岁登封”的政治背景,暗含对皇权天命的颂扬;次句点明嵩山“二室”(太室、少室)的地理地位,强调其作为中岳的灵秀与尊贵。通过“灵纪”“独擅名”等词,将自然景观与帝王功业结合,既写实又带有政治隐喻,符合应制诗“颂圣”的基调。颔联:“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前句以“霞衣霞锦”极写侍从服饰的华美,暗喻宫廷宴饮的奢华;后句以“云峰云岫”描绘嵩山云雾缭绕的奇峰异石,展现自然景观的壮丽。双“霞”对双“云”,通过叠字强化视觉意象,铺陈宴饮场面的富丽堂皇与山水之灵秀,体现唐代宫廷诗“铺扬景物”的特点。颈联:“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前句以“珠光”形容水流折射的粼粼波光,融入“泉客”(鲛人)泣珠的传说;后句写岩间如镜的山石镇压“山精”,化用庾信“厌山精而照镜”的典故。借神话意象渲染石淙山水的神秘色彩,既突出自然奇观,又暗含对武则天“镇压邪祟、护佑江山”的颂扬,符合应制诗的祥瑞主题。尾联:“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直接表达对武则天的祝愿:愿其统治如天地永恒(“乾坤符睿算”),自己则永居膝下尽孝(“属欢情”)。以“永愿”“长居”强化忠诚表象,但结合李显后来被废黜的经历(武则天晚年改立李旦为帝),此联暗含政治妥协的无奈,与表面颂扬形成反差。
上一篇:唐·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