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栖在灵山谷":我的草堂坐落在灵秀的山谷之中,
"勤苦诗书向灯烛":在灯烛之下勤奋刻苦地研读诗书。
"柴门半掩寂无人":柴门半掩着,寂静得没有一个人,
"惟有白云相伴宿":只有悠悠的白云陪伴着我一起住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春天的时候在溪边垂钓后归来,
"花笑莺啼芳草绿":花儿绽放如笑,黄莺啼叫,芳草碧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猿猴与仙鹤稀少,忧愁变得更加深沉,
"携琴独理仙家曲":带着琴独自弹奏仙家的曲子。
"曲中哀怨谁知妙":曲子中的哀怨有谁能知晓其中的奥妙,
"子期能识宫商调":只有子期能识别曲子的音律。
"鱼未成龙剑未飞":鱼还没有变成龙,剑还没有腾飞,
"家贫耽学人争笑":家境贫寒却沉迷于学习,被众人争相嘲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您难道没看到苏秦和韩信,
"独步谁知是英俊":独自前行时谁能知道他们是英俊之才。
"一朝得遇圣明君":一旦得以遇到圣明的君主,
"腰间各佩黄金印":腰间各自佩戴上黄金印玺。
"男儿立志需稽古":男子汉立志需要研习古代的学问,
"莫厌灯前读书苦":不要厌恶在灯前读书的辛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自古以来公侯将相在没有遇到机遇的时候,
"萧条长闭山中户":常常穷困潦倒地紧闭着山中的门户。
唐代官员
薛令之(683~756),唐代官员。字珍君,号明月,长溪(今福建)人。神龙二年进士及第,成为“开闽第一进士”。开元间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其以诗文闻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唐明皇命吟屈轶草》一诗为后世所流传。现存诗作仅有《自悼》《太姥山》等6首。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均已佚。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描绘了诗人在草堂的读书日常。草堂静立于灵岩山谷之中,诗人于此潜心研读诗书,常常读至夜深。此处人迹罕至,唯有悠悠白云与之相伴。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里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缭绕的白云,不仅为草堂增添了一份高洁的气息,更弥漫着隐逸的韵味。“春日”四句展现了诗人在草堂的生活片段,有春日溪边垂钓的闲适,也有弹琴时的愁绪暗生。“猿鹤寥寥愁转深”中的“猿鹤”究竟作何解释?“寥寥”又是什么意思呢?曾有人认为“胡猿野鹤”暗喻着政坛小人,可这种解读过于复杂。彼时的薛令之尚是青年,尚未踏入政坛,对朝廷变故不可能洞察入微。而且,“寥寥”又该如何理解呢?另有人注释时引用《太平御览》中《抱朴子》的内容:“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如此看来,“猿鹤”并用,应是化用了这个典故,其含义便是“君子为猿鹤,小人为虫沙”,那么“寥寥”自然就是“数量稀少”之意。于是诗人“携琴独理仙家曲”,这“仙家曲”指的是高妙的琴曲,常人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妙。“曲中”四句承接“仙家曲”,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在薛令之当时所处的环境里,一方面缺少志同道合之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无疑是读书人的悲哀,“子期能说宫商调”正折射出他知音难觅的苦恼;另一方面,他刻苦读书的行为不被他人理解,“家贫耽读人皆笑”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尚未取得读书成就之时(鱼未成龙剑未飞),这种孤独与不被理解更为明显。当然,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君不见”四句便是他用以自勉的论据,“家贫”并不能成为放弃读书的理由。你看苏秦出身贫苦,却成为古代苦学的典范,“引锥刺股”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韩信同样出身贫寒,后来却成就了一番大业。这些事例让诗人坚信,贫穷并不能阻挡他读书求进的脚步。最后四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坚定了他坚持读书的志向。“男儿立志需稽古”,他在古人的事迹中汲取了力量,那些“公侯”在未遇到圣明君主之前,都能耐得住寂寞,刻苦攻读。这些先辈的故事说服了诗人自己,让他在读书求进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下一篇:唐·薛令之《草堂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