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夹炎风路":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
# 炎风:指东北风。热风。
"行人正午稀":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初蝉数声起":树上鸣蝉初起,
"戏蝶一团飞":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
"槐膏点白衣":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 白衣:古代平民服。,槐膏:槐树分泌的树脂。
"无成归故里":一事无成、回归故里,
"自觉少光辉":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唐代诗人
李廓(?~851?),唐代诗人。宰相李程之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元和十三年登进士第,先调任司经局正字,后出京担任鄂县县令,累迁至刑部侍郎。李廓工诗,与贾岛、姚合、无可、雍陶等多交游唱和。其诗精妙华美,其中《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语言新颖独特,内容多是游乐玩耍之事。另有诗作如《夏日途中》《忆钱塘》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诗人科举落第后踏上归乡之路,婉转含蓄地抒发了寒门士子境遇不佳的悲戚心境,以及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此时,蝉儿在枝头毫无顾忌地鸣叫,似乎要将满腔激情尽情释放,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蝴蝶在阳光的映照下,翅膀闪烁着光芒,它们彼此嬉戏玩耍,对旁人的注视毫不在意。如此欢乐的场景,缺让诗人心中的愁闷更为强烈。直抒胸臆:“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作者直抒胸臆,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情感。古代唯有金榜题名、仕途成功,才能对得住全家人的辛苦付出。而作者多次落榜被认为一事无成,“少光辉”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却饱含了辛酸和泪水。多感官描写:“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蝉儿在枝头毫无顾忌地鸣叫(听觉),蝴蝶在阳光的映照下彼此嬉戏玩耍(视觉),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联动,表现出夏日美好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正值盛夏时节,诗人科举落第后踏上归乡之路。尽管早早起身,却直到正午时分才动身出发。“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首联对天气、时间以及所处之地进行了描写,诗人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自觉面子上过不去,羞于面对熟人,故而选在正午启程。虽说一路上汗流不止,但倒也少了些俗世的烦恼。多年来,诗人漂泊在外,对家的思念愈发浓烈。然而,仕途坎坷,始终没有着落,他满心愧疚。因此,归乡之事一拖再拖,一则是为了节省些盘缠,二则交通不便也是实情。更关键的是,他实在怕听到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也怕瞧见妻子那哀怨的神色。可如今,他实在疲惫不堪,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诗人顶着炎炎烈日赶路,好不容易走到一处树木葱茏的地方,便想停下来歇口气。“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此时,蝉儿在枝头毫无顾忌地鸣叫,似乎要将满腔激情尽情释放,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蝴蝶在阳光的映照下,翅膀闪烁着光芒,它们彼此嬉戏玩耍,对旁人的注视毫不在意。热风迎面扑来,蝉鸣声嘈杂不堪。诗人借助眼前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字里行间满是内心的愁闷。他不禁暗自遐想,若是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己定会像儿时那般,或是爬上树梢,或是追逐蝴蝶。可如今,他只能在一旁默默观看,内心愈发觉得孤单寂寞。心情低落的诗人,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惆怅。“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欺”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阳光洒在水面上,刺得诗人眼睛生疼,他仿佛觉得太阳也在故意刁难他。实际上,这不过是诗人情感的投射罢了,因科举落第,满心不悦,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槐膏”一词,既与首句的“炎”相呼应,又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炎热天气的不满。人生如此不顺,他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前三联着重写景,尾联则直抒胸臆。“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诗人坦诚地表露心声,前后文相互衔接,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复杂的情感。“归故里”三个字概括了此次行程的缘由,表明这些都是诗人在归乡途中所见之景。诗人并非好强之人,古代读书人除了通过科举入仕,几乎没有其他出路。贫寒家庭的子弟,家中为了改变命运,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这让学子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只有金榜题名、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才对得起全家的付出。所以,“少光辉”这三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与泪水。
4. 作品点评
诗人李廓虽名不见经传,生平事迹也颇为寻常,但其诗作却深刻揭示了寒门士子的凄凉心境。孟郊若非深感科举之路艰难,便不会在登科后写下“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慨;而李贺因仕途不顺,终生郁郁寡欢,最终落得凄凉结局,令人叹息不已。这首诗巧妙融合叙事、议论、抒情与描写,以生动的画面感传递深沉的悲怆之情。作者通过多重视角的交替运用,在展现具体场景的同时,含蓄地抒发了落魄文人的无奈与哀愁,堪称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下一篇:唐·李廓《杂曲歌辞 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