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朝代:唐作者:来鹄浏览量:1
nòng
píng
wēi
xìng
yóu
diào
wěi
yáng
zhú
màn
liú
yīng
yán
yán
xià
shuǐ
téng
xiàn
线
yuè
gōu

译文

鱼儿在浮萍和荇菜间穿梭嬉戏,神情悠闲又从容,它摆动着尾巴、扬起鱼鳍,追逐着缓缓流淌的水波。大概是害怕那碧绿岩石下的深水吧,你看水面浮着的藤蔓细如丝线,天上的弯月也像银钩一般。

逐句剖析

"弄萍隈荇思夷犹":鱼儿在浮萍和荇菜间穿梭嬉戏,神情悠闲又从容,

# 荇:一种水生植物,即荇菜。,弄萍:指鱼在浮萍中穿行。

"掉尾扬鬐逐慢流":它摆动着尾巴、扬起鱼鳍,追逐着缓缓流淌的水波。

# 逐:顺着。

"应怕碧岩岩下水":大概是害怕那碧绿岩石下的深水吧,

"浮藤如线月如钩":你看水面浮着的藤蔓细如丝线,天上的弯月也像银钩一般。

# 钩:鱼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鱼》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咏物诗。诗歌以生动笔触描绘了游鱼在水中的悠然姿态。首句通过“弄”“隈”等动词,写出鱼儿穿梭于浮萍、荇菜间的闲适模样;次句则以“掉尾”“扬鬐”的动态描写,展现鱼随波逐流的自在之态。后两句诗人展开想象,以拟人手法猜测鱼儿或许害怕岩下幽深的水,转而描绘水面浮藤纤细、弯月如钩的夜景,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巧用拟人、比喻,将游鱼的灵动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游鱼闲适生活的喜爱,也传递出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咏物诗借物抒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来鹄(?~883?),唐代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家境贫寒,才情出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潜心诗文。师法韩柳文章,大中、咸通年间颇负才名,却屡举进士不第。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他西奔荆、襄避难,中和年间南归,客死于扬州。来鹄怀才不遇,辗转漂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亦有关注民生疾苦之作。诗作风格清丽、情感深沉。代表作品有《寒食山馆书情》《子规》《梅花》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咏物为载体,通过动静结合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与怜爱之情,同时在清幽的意境中,隐约透露出对生命状态的哲思——于自在中藏忧惧,于静谧中见生机,读来余韵悠长。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弄萍隈荇思夷犹,掉尾扬鬐逐慢流”,生动描绘了游鱼穿梭浮萍荇菜间,摆动鱼尾、扬起鱼鳍,在缓慢水流中徘徊、追逐的动态画面,将游鱼悠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则勾勒出青色岩石下静谧的水面,漂浮如线的藤蔓与弯钩似的残月,营造出清幽寂静的氛围。诗中以游鱼灵动的动态与岩、水、藤、月的静态相互映衬,以动衬静,动静相生,既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又展现了游鱼鲜活的生命力,让整首诗画面富有层次感和意境美。

3. 分段赏析

首句“弄萍隈荇思夷犹”,以“弄”“隈”两个动词,活画出游鱼在浮萍与荇菜间穿梭徘徊的悠闲模样。“夷犹”二字写鱼的从容神态,仿佛在享受水草间的嬉戏,为全诗奠定了悠然自得的基调。次句“掉尾扬鬐逐慢流”,聚焦鱼的动态美。“掉尾”“扬鬐”细腻描绘鱼摆尾、张鳍的动作,与“慢流”相呼应,展现鱼在缓流中自在追逐的情景,动态与静态结合,让游鱼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应怕碧岩岩下水”,诗人以拟人化的想象,猜测鱼儿或许畏惧碧岩下的深水。“应怕”二字赋予鱼以人的心理活动,增添了诗歌的趣味,同时也巧妙引出下方对环境的描写,将鱼的活动与水畔景致自然关联。末句“浮藤如线月如钩”,转而描绘水边夜景:藤蔓浮于水面,细如丝线;一弯新月悬挂天际,状若银钩。“如线”“如钩”的比喻生动形象,将自然景物的纤细与清幽展现出来,与游鱼的悠然形成和谐画面,传递出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来鹄《子规》

下一篇:唐·来鹄《古剑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