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shān
guǎn
shū
qíng

朝代:唐作者:来鹄浏览量:1
bēi
shān
guǎn
zhōng
měi
jīng
shí
jié
hèn
piāo
péng
qīn
jiē
cǎo
lián
zhāo
mǎn
huā
zuó
fēng
shǔ
lái
chūn
chǔ
hún
yín
hòu
yuè
méng
lóng
fēn
míng
huán
jiā
mèng
zhái
qián
shuǐ
dōng

译文

独自在山馆中手持一杯酒,每到时节变化就怨恨自己如飘飞的蓬草。台阶被连日雨浸湿,草色蔓延,昨夜风过后满地都是梨花。蜀地杜鹃啼叫后春天更显寂寞,楚地魂魄吟诗后月亮变得朦胧。清楚地记得回家的梦,梦到在徐孺宅前湖水的东边。

逐句剖析

"独把一杯山馆中":独自在山馆中手持一杯酒,

"每经时节恨飘蓬":每到时节变化就怨恨自己如飘飞的蓬草。

"侵阶草色连朝雨":台阶被连日雨浸湿,草色蔓延,

"满地梨花昨夜风":昨夜风过后满地都是梨花。

"蜀魄啼来春寂寞":蜀地杜鹃啼叫后春天更显寂寞,

"楚魂吟后月朦胧":楚地魂魄吟诗后月亮变得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清楚地记得回家的梦,

"徐孺宅前湖水东":梦到在徐孺宅前湖水的东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山馆书情》是唐代诗人来鹄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寒食节山馆独酌为背景,抒写了诗人漂泊在外、孤寂无依的心境。诗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一句,以“恨”字为情感主线,既流露出羁旅思乡之愁,也暗含科举不顺的失意之情。颔联“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化用典故,并与意象相结合,后世评价其“景情相生,传唱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来鹄(?~883?),唐代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家境贫寒,才情出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潜心诗文。师法韩柳文章,大中、咸通年间颇负才名,却屡举进士不第。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他西奔荆、襄避难,中和年间南归,客死于扬州。来鹄怀才不遇,辗转漂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亦有关注民生疾苦之作。诗作风格清丽、情感深沉。代表作品有《寒食山馆书情》《子规》《梅花》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来鹄为江西豫章人,家境贫寒,且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得中。《寒食山馆书情》作于他避乱荆襄之时,诗中“恨飘蓬”一句,既是对自身颠沛动荡生活的慨叹,也隐隐映照出其科举失意、仕途不顺的人生境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抒怀诗。描绘了寒食时节山馆独饮的场景,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羁旅思乡及科举失意的愁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诗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一句直抒胸臆,“恨”字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如飘蓬般漂泊不定生活的厌恶和感慨。在寒食节这样本应与家人团聚的时节,诗人却只能孤身一人,这种漂泊的痛苦直接诉诸笔端,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也成为贯穿全诗情感的主线,统领了整首诗的愁绪。用典:“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句,巧用蜀魄(杜鹃)啼血与楚魂(屈原)吟咏这两个典故。蜀魄啼血的典故原意是,相传古蜀帝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象征悲苦哀怨之情;楚魂所指屈原,他忠君爱国却遭放逐,其吟咏表达了怀才不遇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中,作者将这两个典故叠加使用,借蜀魄啼血渲染出一种悲苦哀怨的氛围,又以楚魂吟咏进一步强化怀才不遇、思乡忧国之感,二者相互交织,从而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整体氛围,极大地增强了诗中孤寂与思乡之情。借景抒情:“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春寂寞”“月朦胧”描绘出春天冷清、月色迷蒙的哀景,春本生机勃勃却显寂寞,月本明亮却朦胧不清,这样的哀景暗喻着诗人内心的愁绪,诗人将自己的孤独、思乡等愁情融入到眼前之景中,形成了景中寓情的典范,让读者从景中深刻感受到其愁绪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开篇便将场景锁定在孤寂山馆,诗人独对杯酒。“每经时节”触动漂泊之痛,以“飘蓬”自喻,将自身比作风中无根蓬草,“恨”字直戳胸臆,把佳节独处的孤寂、身世漂泊的无奈,一股脑倾泻而出,为全诗定下凄苦基调。颔联:“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绘出雨打草色漫上台阶、春风吹落梨花铺地的画面。“连朝雨”让草色愈浓,却添凄清;“昨夜风”吹落繁花,更显凋零。以眼前衰败之景为媒介,把自然风物与内心愁苦绑定,景越细,情越沉,诗人的凄凉孤寂,在这满阶湿草、一地残花里愈发厚重。颈联:“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借“蜀魄”啼血典故,杜鹃哀鸣让春日都染上层寂寥;用“楚魂”吟诗意象,吟罢月色都变得朦胧恍惚。典故与景物交融,把哀怨、孤寂的情绪,揉进春夜的声光里,一层朦胧,一层凄苦,层层叠加诗人心底的愁绪。尾联:“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从现实愁苦跃入梦境,诗人清晰记得梦中归乡,回到徐孺子旧宅前的湖水之东。可梦终是梦,醒来仍在漂泊山馆。以“分明记得”的温馨梦境,对照眼前孤寂现实,把对家乡的思念,掰成“梦回乡”与“醒漂泊”的碎片,思念越浓,现实越痛,思乡情切里,裹着更深的身世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为经时节,故把一杯;为飘蓬,故独在山馆中。然则起句中,已尽有次句,而今又必重作一句者,只为欲加“每”字、“恨”字。犹言年年凡遇寒食,则无以自遣,必把一杯;年年凡把一杯,则无有好怀,必在逆旅,盖言不独今日之把一杯在此山馆中也。三、四,画时节亦尽此十四字,画飘蓬亦尽此十四字,更不须别动笔也(首四句下)。此五六,正先与七句写梦回之时也。末句句法,言“徐孺宅前湖水”六字,是将到家下,路之所经,只得“东”一字,是其家下也。金雍补注:看唐人五六,其轻如此(末句下)。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独把一杯”,则不得预杏园之宴。草长花落,人才消长如此,安得不身世飘零乎?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来鹏屡举进士不中而客死,则其潦倒可知,故诗多失意之语,发之于节序,非正赋寒食也。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来鹄《早春》

下一篇:唐·来鹄《子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