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n
huā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shì
xún
chūn
jiào
chóu
chàng
yuàn
fāng
shí
kuáng
fēng
luò
jìn
shēn
hóng
绿
chéng
yīn
mǎn
zhī

译文

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逐句剖析

"自是寻春去校迟":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

# 校:即“较”,比较。,自是:都怪自己。

"不须惆怅怨芳时":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狂风落尽深红色":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

# 深红色:借指鲜花。,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绿叶成阴子满枝":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 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叹花》乃唐代诗人杜牧之作。全诗短短四句,仅二十八字。诗中,杜牧借寻觅春光来迟,致使繁花已谢、果实满枝的景象,巧妙地以花开花落喻指少女青春流逝。诗人以含蓄婉转之笔,抒发了因机缘错失、时光一去不返而生的惆怅之感。此诗全篇运用“比”的手法,生动塑造意象,表意含蓄又自然,韵味悠长,令人反复品味仍觉意犹未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最早关于杜牧《叹花》一诗的记载,源于晚唐人高彦休所著的《唐阙史》卷上。书中提及,杜牧早年前往湖州游历,邂逅了一位年仅十几岁的民间少女。杜牧对其心生好感,便与少女的母亲约定,十年之后前来迎娶。然而,世事难料,十四年后杜牧才获任湖州刺史一职。此时,那位少女早已出嫁三年,并且育有两个孩子。杜牧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感慨,于是创作了《叹花》一诗。尽管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纂的《樊川文集》并未收录此诗,但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中,却纷纷记载了这一与之相关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感慨人生际遇的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因寻春过晚,只见繁花凋谢、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景象,体现了时光匆匆、机缘易逝的无奈,营造出一种惆怅失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错过美好、错失机缘的深深懊悔与叹惋之情,借花开花落喻指少女青春不再,抒发了自身因机缘错失、时光不可追的怅惘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描绘了一幅狂风过后,春花凋零,绿叶繁茂果实累累的暮春景象。诗人借这衰败之景,抒发自己因错过美好时机,面对世事变迁、机缘已逝的惆怅与惋惜之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欲扬先抑:开篇“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诗人先说不必为错过花期而惆怅,似有豁达之意。但随后笔锋一转,通过描写花落果成的景象,展现出内心深处实则对错过美好春光的深深遗憾,先抑后扬,使情感表达更具起伏,增强了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里的“春”,和下一句中的“芳”所指一致,皆为花朵。句首的“自”字饱含浓烈情感,生动展现出诗人那满心的自怨自艾、懊悔不迭。​至于第二句,看似是自我宽慰,表明不必为春暮花落而感到惆怅。可实际上,诗人内心分明正被惆怅与怨嗟填满,却偏要言“不须惆怅”;分明已懊悔到了极点,却还要故作自宽姿态。这般写法,从技巧上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从表意角度而言,层层递进、意蕴更深。由此,愈发凸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重,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其内心的无奈与懊恼。​诗的后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中风雨肆虐,致使鲜花凋零、红芳消褪,最终绿叶繁茂、果实满枝,春天已然远去的景象。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纯粹客观地描述花树的自然演变,实则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惋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现代吴小林

#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以寻芳比喻寻访所爱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绿叶成阴、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既形象生动,又不露痕迹,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现代吉林大学教授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肇《竞渡诗》

下一篇:唐·李商隐《隋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