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日岩廊暇":选定吉日,朝廷政务闲暇,
# 撰:一作巽。
"需云宴乐初":君臣宴乐初开,如祥云汇聚般融洽。
"万方朝玉帛":四方诸国皆来朝贡玉帛,
"千品会簪裾":百官冠带云集,共赴这场盛会。
"地入南山近":乐游园临近南山,地势优越,
"城分北斗余":长安城布局如北斗星般规整。
"池塘垂柳密":池塘边垂柳浓密,
# 池:一作林。
"原隰野花疏":低湿地野花疏朗,点缀园景。
# 隰野:一作野杂。
"帟幕看逾暗":帐幕在暮色中渐显昏暗,
"歌钟听自虚":宴乐之声悠扬空灵,不扰清雅。
"兴阑归骑转":宴兴将尽,众人骑马返程,
"还奏弼违书":宴后仍需上奏谏言,以正过失。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宫廷宴饮题材的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应制诗。全诗以乐游园宴饮为核心,通过描绘朝贡盛景、百官齐聚,以及长安的地理形胜,展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国力。表达了对盛世景象的自豪与赞颂和对君臣和谐的期许与隐喻。
2. 写作手法
用典:“需云宴乐初”化用《周易·需卦》“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的典故,原指云气积聚象征等待涵养,君子安于宴乐积蓄力量。诗人借“云气汇聚”暗喻君臣融洽、君王恩泽广布,将“等待涵养”转为“君臣相得”的象征。“还奏弼违书”源自《尚书·益稷》“予违,汝弼”的典故,原意是君主有过,臣子应纠正,强调君臣相谏。诗人以“弼违书”的典故,呼应“纠过”之意,借宴后仍进谏的细节,含蓄表达君主纳谏、朝政清明的诉求,贴合宫廷诗含蓄特质。
3. 分段赏析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开篇点题,暗藏君臣相得之意:“撰日”指选定吉日,“岩廊”代指朝廷,“暇”字点出君臣政务之余的闲暇,为宴饮铺垫;“需云”化用《周易》“云上于天,需”的典故,以“云气汇聚于天”暗喻君王恩泽广布、君臣关系融洽,“宴乐初”则点明宴会刚刚开始,既写宴饮之始,又隐示政治和谐的开端,起笔庄重,奠定全诗雍容基调。“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铺陈盛世,彰显帝国气象:“万方”指四方诸国,“朝玉帛”写各国以玉帛朝贡,尽显盛唐威加四海的国力;“千品”代指百官,“簪裾”(官员的冠带服饰)代指朝臣,“会”字状百官云集之景,展现朝廷人才济济。两句以“万方”对“千品”、“玉帛”对“簪裾”,对仗工整,通过朝贡与朝官的盛况,直观呈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字里行间透着对帝国实力的自豪。“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勾勒长安形胜,融地理与气象于笔:“地入南山近”写乐游园临近南山,点出宴饮之地的地理优势;“城分北斗余”以北斗星象比喻长安城的布局,暗合“都城如北斗般规整、居天下之中”的深意。两句以“南山”“北斗”的意象,既写实景,又借天地星辰烘托帝都的雄伟。“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细写园景,以清雅衬宴饮之乐:转笔描写乐游园的细节:池塘边垂柳茂密,低湿地(原隰)上野花疏朗,“密”与“疏”形成对比,勾勒出园中草木的层次感。此联跳出“宏大叙事”,以近景花草添画面生机,既写宴饮环境的清雅,又以自然之美反衬宫廷生活的雅致,让全诗在雄浑中见细腻。“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刻画宴饮场景,藏视听交融之妙:“帟幕”指宴会上的帐幕,“看逾暗”写随着时间推移,帐幕在暮色中愈发显暗;“歌钟”指宴乐之声,“听自虚”则写乐声虽响,却因环境的庄重而显得悠远空灵。“看”“听”分属视听,“暗”“虚”营造出朦胧而典雅的氛围,不写宴饮的喧闹,而取其雍容静谧之感,贴合宫廷宴饮的庄重特质。“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收束宴饮,暗含政治深意:“兴阑”指宴兴将尽,“归骑转”写众人骑马返程,以动态收束宴饮场景;“弼违书”化用《尚书》“弼违”(纠正过失)之意,指大臣上奏的谏言奏章,“还奏”二字点明:即便宴乐结束,政务仍需延续,君主仍需纳谏纠错。此句将宴饮的轻松与政务的严肃相衔接,既显帝王对享乐的节制,又暗寓“君臣共治、不忘国事”的政治理想,以平淡笔触收束,却余味厚重,尽显“乐而不淫”的宫廷诗规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唐代应制诗的典范之作,既遵循了“颂圣”的传统,又暗含着政治规谏的意味。其中“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两句,被清代学者评价为“盛世危言”,这两句诗体现出李隆基执政前期善于听取谏言的政治品格。现代研究发现,诗中“千品会簪裾”等描写有着服饰制度研究的价值,能够印证唐代官员礼服的相关规制。
上一篇:唐·李隆基《句》
下一篇:唐·李隆基《过王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