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严更曙":报更的钟鼓声响里,曙色渐明,
"山河野望通":眺望山河,视野开阔连通四方。
"鸣銮下蒲坂":车驾铃声中驶下蒲坂古渡,
"飞旆入秦中":旌旗飞扬,一路进入秦中大地。
"地险关逾壮":地势险峻更显关隘壮阔雄伟,
"天平镇尚雄":天下太平,重镇依旧气势威严。
"春来津树合":春日里渡口树木葱郁合拢,
# 来:一作深。
"月落戍楼空":落月时分,戍楼空寂无人守望。
"马色分朝景":马色在晨光中分明可辨,
"鸡声逐晓风":鸡鸣声追逐着拂晓的微风。
"所希常道泰":心中所盼,是天下常保安泰,
"非复候繻同":不再像从前那样,需凭符节过关。
# 候:一作俟,又作弃。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分段赏析
“钟鼓严更曙”,以更鼓声与天色渐明呼应,暗示诗人以帝王身份黎明即起,行色匆匆,钟鼓声的严肃性强化了宫廷仪制的庄重感。“山河野望通”,视野开阔,山河连绵尽收眼底,“野望”既体现地理空间的广袤,也暗含帝王巡狩时对疆域的审视。“鸣銮下蒲坂”,“鸣銮”指车驾行进时銮铃作响,结合“蒲坂”这一古关隘地名,凸显帝王出巡的仪仗声势与行进方向。“飞旆入秦中”,“飞旆”形容旌旗飘扬疾驰之态,“秦中”代指关中腹地,通过动态描写展现队伍的恢弘气势。“地险关逾壮”,直述蒲津关地势险要,关城因险峻而更显雄壮,既写实景又隐含对地理防御的重视。“天平镇尚雄”,“天平”暗指天下太平,“镇尚雄”强调关隘的军事功能与历史地位,与上句共同构成对关隘的立体评价。“春来津树合”,“津树”指渡口林木,春日枝叶繁茂形成遮蔽之势,以自然景物暗示时节流转与地域特征。“月落戍楼空”,月落时分戍楼空寂,既描绘凌晨时分的静谧,又通过戍卫力量的“空”暗示社会秩序的安定。“马色分朝景”,晨光中马匹轮廓渐明,“分”字凸显光线变化下景物的层次感,强化时间推移的细节。“鸡声逐晓风”,鸡鸣声与晨风相逐,以听觉意象补充视觉描写,进一步渲染早行氛围。“所希常道泰”,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许,“常道”暗含对治世常态的追求。“非复候繻同”,“候繻”借用汉代通关凭证的典故,对比古今差异,暗示当下治理成效显著,无需繁复关防。
# 唐明皇资禀英迈,只看他做诗出来,是什么气魄。今《唐百家诗》,首载明皇一篇《早度蒲津关》,多少飘逸气概,便有帝王底气焰。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 四语有响有光(首四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雄奇瑰玮,足空作者,可称天文象纬矣。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作中四句,如淡云微界,遥山紧连,排律中能品。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气雄骨峻,思密语工,诸和作皆不能及。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纪昀:字句犹带初体,气格已纯是盛唐。此风气初成之体也。冯舒:自足压倒一代。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全诗雄壮中又极清妍,中写晓景,无刻画痕。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上一篇:唐·李隆基《千秋节宴》
下一篇:唐·李隆基《经河上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