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zhōu
xiāo
yáo
lóu

朝代:唐作者:李隆基浏览量:1
cháng
fēng
huǒ
gāo
liǔ
jìng
fēng
chén
zhēng
xún
jiǔ
luò
zhǎn
chū
sān
qín
shì
qián
lóng
jīn
wéi
shàng
chén
shí
píng
chéng
dào
tài
liáo
shǎng
nián
chūn
huáng
fēn
luò
fēi
guàn
jiē
tiān
jīn
lǎn
fāng
hàn
qiān
zǎi
shén

译文

长长的榆树让战争的烽火平息,高大的柳树使战乱的风尘得以消除。朕选择吉日出巡,巡视九州洛水,舒展愉悦地出发,离开陕西地区。这里蒲州往昔是潜龙所在之地,如今成为了治理得非常好的时代。​​趁着时世太平、大道安泰,姑且欣赏这遇到的春天美景。黄河划分着大地的脉络,高耸的逍遥楼连接着天河。一眼览尽前代遗留的美好诗文,即便相隔千年,也肃穆得如同面对神灵。

逐句剖析

"长榆息烽火":长长的榆树让战争的烽火平息,

"高柳静风尘":高大的柳树使战乱的风尘得以消除。

"卜征巡九洛":朕选择吉日出巡,巡视九州洛水,

"展豫出三秦":舒展愉悦地出发,离开陕西地区。

"昔是潜龙地":这里蒲州往昔是潜龙所在之地,

"今为上理辰":如今成为了治理得非常好的时代。

"时平乘道泰":​​趁着时世太平、大道安泰,

# 乘:一作承。

"聊赏遇年春":姑且欣赏这遇到的春天美景。

"黄河分地络":黄河划分着大地的脉络,

# 络:一作脉。

"飞观接天津":高耸的逍遥楼连接着天河。

"一览遗芳翰":一眼览尽前代遗留的美好诗文,

"千载肃如神":即便相隔千年,也肃穆得如同面对神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蒲州逍遥楼》是唐玄宗李隆基巡游蒲州时留下的五言律诗。诗中“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等名句,既点出蒲津渡咽喉要地的地理价值,又以磅礴笔触勾勒出黄河奔腾的壮阔气象。整首诗创作于开元盛世的治世巅峰,不仅细腻映照出蒲州作为唐中都时市井繁华、商旅辐辏的繁盛风貌,更在写景叙事中自然流露出帝王巡守天下、经略四方的豪迈气概,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盛唐王朝的雄浑气魄与蒲州古城的历史荣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唐代的李隆基所作。开元年间,李隆基在蒲州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蒲州曾是他即位前的“潜龙之地”,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他登临蒲州城北的逍遥楼远眺,恰逢春日,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当时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诗。介绍了登蒲州逍遥楼所见的宁静景象、巡游之事、蒲州的今昔变化以及黄河与逍遥楼的壮阔,表达了对盛世的赞美和帝王的豪情,借蒲州的地理景观和历史变迁,写出了对治理成效的肯定与对历史人物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两句是描写登楼所见的远景。“息烽火”“静风尘”展现出边疆安宁、社会太平的景象,“长榆”“高柳”则勾勒出开阔的画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两句叙述了巡游的行程。“卜征”“展豫”体现出帝王巡游的庄重与从容,“九洛”“三秦”点明了巡游的范围,展现出帝王的气度。“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两句提及蒲州的历史与现状。“昔”“今”对比,写出蒲州从“潜龙地”到如今治理清明的盛世之时的变化,蕴含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欣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两句抒发了登楼赏景的心情。“时平”“道泰”点明了太平盛世的背景,“聊赏”“遇年春”则体现出在这样的时节欣赏春光的闲适与喜悦。“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两句描绘了黄河与逍遥楼的壮阔。“分地络”写出黄河分割大地的雄浑气势,“接天津”则展现出逍遥楼高耸入云、仿佛连接天河的景象,突出了其宏伟。“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两句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一览遗芳翰”写出览阅前代名作的情景,“千载肃如神”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情,以及传承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隆基《鶺鴒颂》

下一篇:唐·李隆基《游兴庆宫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