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榆息烽火":长长的榆树让战争的烽火平息,
"高柳静风尘":高大的柳树使战乱的风尘得以消除。
"卜征巡九洛":朕选择吉日出巡,巡视九州洛水,
"展豫出三秦":舒展愉悦地出发,离开陕西地区。
"昔是潜龙地":这里蒲州往昔是潜龙所在之地,
"今为上理辰":如今成为了治理得非常好的时代。
"时平乘道泰":趁着时世太平、大道安泰,
# 乘:一作承。
"聊赏遇年春":姑且欣赏这遇到的春天美景。
"黄河分地络":黄河划分着大地的脉络,
# 络:一作脉。
"飞观接天津":高耸的逍遥楼连接着天河。
"一览遗芳翰":一眼览尽前代遗留的美好诗文,
"千载肃如神":即便相隔千年,也肃穆得如同面对神灵。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诗。介绍了登蒲州逍遥楼所见的宁静景象、巡游之事、蒲州的今昔变化以及黄河与逍遥楼的壮阔,表达了对盛世的赞美和帝王的豪情,借蒲州的地理景观和历史变迁,写出了对治理成效的肯定与对历史人物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两句是描写登楼所见的远景。“息烽火”“静风尘”展现出边疆安宁、社会太平的景象,“长榆”“高柳”则勾勒出开阔的画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两句叙述了巡游的行程。“卜征”“展豫”体现出帝王巡游的庄重与从容,“九洛”“三秦”点明了巡游的范围,展现出帝王的气度。“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两句提及蒲州的历史与现状。“昔”“今”对比,写出蒲州从“潜龙地”到如今治理清明的盛世之时的变化,蕴含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欣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两句抒发了登楼赏景的心情。“时平”“道泰”点明了太平盛世的背景,“聊赏”“遇年春”则体现出在这样的时节欣赏春光的闲适与喜悦。“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两句描绘了黄河与逍遥楼的壮阔。“分地络”写出黄河分割大地的雄浑气势,“接天津”则展现出逍遥楼高耸入云、仿佛连接天河的景象,突出了其宏伟。“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两句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一览遗芳翰”写出览阅前代名作的情景,“千载肃如神”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情,以及传承的决心。
上一篇:唐·李隆基《鶺鴒颂》
下一篇:唐·李隆基《游兴庆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