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狩观周俗":西行巡狩,考察周代的风俗,
# 西狩:皇帝出巡叫“狩”。而岐山正是周的故地,故曰“观周俗”。
"南山历汉宫":南登终南山,游历汉代的宫殿。
"荐鲜知路近":进献新鲜的祭品,知道路途不远,
"省敛觉年丰":考察赋税征收,感觉年成丰收。
"阴谷含神爨":阴暗的山谷中蕴含着神奇的温泉,
"汤泉养圣功":温泉滋养着帝王的圣体。
"益龄仙井合":温泉能延年益寿,与仙井的功效相同,
"愈疾醴源通":温泉能治愈疾病,与醴泉的源泉相通。
# 愈疾:眉县汤浴以治疗多种疾病誉满全国,《水经注》称它“沸涌如汤,可医百病”。
"不重鸣岐凤":不看重凤鸣岐山的祥瑞,
"谁矜陈宝雄":谁会夸耀陈仓宝鸡的神奇。
"愿将无限泽":希望将无限的恩泽,
"沾沐众心同":滋润众人的心田,使大家同心同德。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山水诗,介绍了唐玄宗巡幸凤泉汤的场景,描绘了温泉的神奇功效和周边的山水风光,体现了唐代帝王对温泉文化的推崇,营造了一种庄重而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百姓安康的美好祝愿。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巧用“鸣岐凤”和“陈宝雄”的典故,“鸣岐凤”源自周文王凤鸣岐山的典故,象征祥瑞;“陈宝雄”引用秦文公获陈宝的祥瑞记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追求个人祥瑞,更重视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福祉。比喻:“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将温泉比作神仙炊煮的圣水,形象地写出了温泉的神奇和对帝王的滋养之功。对偶:“西狩对南山,荐鲜对省敛”,“西狩”与“南山”形成空间对照,“荐鲜”与“省敛”形成动作对照,使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两句,开篇点出出行背景。诗人西行巡狩考察周地风俗,游历南山时经过汉代宫殿遗迹,既展现了巡行的范围,也暗含对历史传承与民情体察的重视,起笔开阔大气。“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两句,转向对民生的关注。途中进献新鲜物产,可知路途不远;察看秋收情况,感受到年成丰收,“知”“觉”二字生动体现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体察,流露出对丰收的欣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两句,聚焦凤泉汤的景致与功效。幽深的山谷中蕴含着如神助般的温暖热气,温泉水滋养着有益于身心的功效,“神爨”“圣功”既写出温泉的神奇,也为下文铺垫。“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两句,进一步描绘温泉的益处。温泉如仙井般能增益寿命,似甘美的源泉可治愈疾病,以“仙井”“醴源”为喻,凸显温泉的珍贵与灵验,语言形象生动。“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两句,融入治国理念。诗人表明不看重岐凤鸣叫这类祥瑞之兆,也不炫耀陈宝之类的珍宝,体现出重实际民生而非虚浮祥瑞的务实态度。“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两句,收束全诗抒发心愿。希望将无尽的恩泽,像雨露般洒遍百姓,让众人一同感受关怀,直白表达了普惠众生的爱民之心,升华了诗歌主题。
上一篇:唐·李隆基《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下一篇:唐·李隆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