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xí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jiāng
jūn
chū
zhàn
bái
àn
guān
sān
miàn
huáng
jīn
jiǎ
chán
dǎn
huán

译文

大将军出兵打仗,使得白天里的边关都显得昏暗。他身披三面环绕的黄金铠甲,吓得敌军首领单于心惊胆战,不得不撤退。

逐句剖析

"大将军出战":大将军出兵打仗,

"白日暗榆关":使得白天里的边关都显得昏暗。

# 榆关: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泛指北方边塞。一名渝关,今山海关。

"三面黄金甲":他身披三面环绕的黄金铠甲,

"单于破胆还":吓得敌军首领单于心惊胆战,不得不撤退。

# 破胆:形容被惊吓得很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行二首(其一)》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二句便直接点明主题,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将军出征时的威势;诗的后两句则更进一步,深入刻画大将军的威武英姿。其中,“三面黄金甲”从正面展现出大将军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的英武姿态;“单于破胆还”则以单于面对大军时惊恐逃窜的狼狈模样,侧面烘托出将军的英勇善战与强大威慑力。全诗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自信豪迈的气息,充分彰显出对大唐军队的自豪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该诗描绘了大将军出征时的威势和威武形象,以单于破胆逃窜的狼狈模样,侧面烘托出唐朝军队的强大威慑力,表达了自信豪迈的爱国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将军出征时的威势。白日因大将军的出征而显得暗淡,这种夸张不仅突出了大将军的威严和气势,也营造了一种紧张、肃穆的氛围。反衬:以动衬静,“单于破胆还”一句通过描述单于被吓得破胆而逃,反衬出大将军的威武和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以敌人的狼狈不堪突出我方的威武雄壮,使大将军的形象更加鲜明,也更能体现出大唐军队的赫赫军威。

3. 分段赏析

“大将军出战”诗的开篇便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军中统帅的身份——大将军,并宣告了大军出征的讯息。“大将军”这一称谓,在武职之中代表着极高的军衔与荣耀,此次由大将军亲自领军出征,无疑彰显了朝廷对这场战役的极度重视与必胜决心。第二句“白日暗榆关”中,“白日”原指明亮的太阳,在此处借其光辉象征朗朗乾坤,而“暗”字则巧妙运用使动语法,意指出征大军扬起的滚滚尘土,竟使榆关(即今日之山海关)上空的日色也为之黯然失色。“榆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关隘,见证了无数烽火岁月,此刻却成为了大将军出征壮举的见证者。此句生动描绘了出征部队阵容之庞大,行进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其雄壮之势,直令天地变色,日月无光。这不仅展现了王者之师堂堂正正、不可一世的风范,更在无形中先声夺人,从气势上便给敌人以沉重的震撼,预示着此役必胜的辉煌前景。第三句“三面黄金甲”精妙绝伦,“三面”一词精准勾勒出部队对敌军形成的包围态势,既显战略之精妙,又含深意。而“黄金甲”,这闪耀着尊贵与威严的称谓,实则是对战士们坚固铠甲的诗意美称,更以此代指英勇无畏的士兵,生动展现了王者之师那严整有序、凛然不可侵犯的军容。此句耐人寻味之处在于,特意强调“三面”而非“四面”合围,这绝非疏忽,而是王者之帅深谋远虑的气度体现。留出一面,既是对敌军的一种心理威慑,给予其退却之路,又暗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用兵之道。若四面包围,将敌人逼入绝境,势必引发其困兽犹斗,那将给我军带来不必要的重大伤亡。如此布局,尽显大将风范与智谋。最后一句“单于破胆还”中,“单于”这一称谓,承载着古代匈奴对其领袖的尊崇,在此处则借指突厥的首领。而“破胆”一词,以夸张之笔,生动勾勒出敌军在目睹我军雄壮声势后的极度惊恐之态。当敌军眼见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形成三面包围的钳形攻势,其内心防线瞬间崩溃,只余下无尽的惶恐与不安,最终只能仓皇失措,夺路而逃,狼狈之态尽显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建勋《春水》

下一篇:唐·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