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zhèng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zhèng
yún
xiāng
yōu
rén
zhú
yuán
jīng
guò
wǎn
zuó
guī
xuān
gāo
niǎo
néng
líng
yáng
màn
chù
fān
qíng
jīn
jiàn
cóng
yuàn
wàng
yán

译文

正字兄在满是芸香的楼阁中,幽居在翠竹与素纸装点的清雅园圃。曾与你交往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如今归卧家中,周遭寂静没有喧嚣。高飞的鸟儿懂得选择良木栖息,而羚羊却屡屡盲目触撞藩篱(被困进退两难)。世间万物的情状如今已看透彻,从此只想忘却言语不再言说。

逐句剖析

"正字芸香阁":正字兄在满是芸香的楼阁中,

"幽人竹素园":幽居在翠竹与素纸装点的清雅园圃。

# 幽人竹素园:一作经过宛如昨。素:一作叶。

"经过宛如昨":曾与你交往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

# 经过宛如昨:一作幽人竹素园。

"归卧寂无喧":如今归卧家中,周遭寂静没有喧嚣。

"高鸟能择木":高飞的鸟儿懂得选择良木栖息,

"羚羊漫触藩":而羚羊却屡屡盲目触撞藩篱(被困进退两难)。

# 漫:一作屡。

"物情今已见":世间万物的情状如今已看透彻,

"从此愿忘言":从此只想忘却言语不再言说。

# 忘:一作无。,愿:一作欲。,从此:一作徒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是正字》是唐代王昌龄所作的五言律诗,一作孟浩然诗。以寄友抒怀为题材。首联点明友人赵正字的官职与幽居环境,颔联以“宛如昨”“寂无喧”对比,抒发时光流逝的感慨。颈联巧用“触藩”典故,以“高鸟择木”与“羚羊触藩”作比,隐喻处世智慧与盲目困境。尾联直言看透世情,愿归隐忘言。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对友人的关切、对世事的洞察,与自身超脱淡泊的归隐情怀融为一体,体现了唐诗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作者踏访旧友居所,却发现故人早已离去,听闻似是迁往他处开始新生活。然作者对这般离别之举似有不同感触,心中更念往昔与故人于竹桑之下把酒言欢的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寄友抒怀题材的诗。全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展现了对世事的洞察,以及自身超脱淡泊的归隐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两句,巧用“高鸟择木”与“羝羊触藩”两个典故。“高鸟择木”原意是高飞的鸟儿会选择合适的树木栖息,比喻贤者择主而事;“羝羊触藩”出自《易经》,指公羊用角去撞篱笆,结果角被卡住,进退两难,常形容陷入困境,难以摆脱。作者在此将二者使用,以“羝羊”自比,暗指自己曾在仕途或人生抉择中,如那莽撞的公羊般固执前行,不知变通,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而“高鸟能择木”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借鸟儿的聪慧抉择,反衬自己过去行事的不当,既流露出对过往错误选择的懊悔之情,也委婉道出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自嘲。意象组合:这首诗借“芸香阁”“竹素园”等意象,展现诗人从仕途到归隐的心境转变与反思。“芸香阁”象征官场,“竹素园”代表归隐,二者对比勾勒人生境遇变迁。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意象,含蓄表达对仕途的厌倦、对过往的懊悔及归隐的决心,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诗人开篇便点明赵正字的官职与居住环境。“芸香阁”暗指藏书之地,象征着文人雅趣;“竹素园”以竹子的高洁与素纸的纯净,勾勒出友人清雅脱俗的形象,字里行间暗含对其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奠定了全诗清幽高雅的基调。​颔联:“经过宛如昨,归卧寂无喧。”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昔日与友人交往的场景,与如今归卧时的寂静形成鲜明对照。“宛如昨”生动展现出时光飞逝之感,“寂无喧”既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也透露出与故人疏离后的孤寂,委婉地表达出对往昔情谊的深切怀念。​颈联:“高鸟能择木,羚羊漫触藩。”此联巧妙运用典故,“高鸟能择木”化用自《左传》,寓意贤能之人应明辨处境,择良木而栖;“羚羊漫触藩"出自《易经》,刻画了羚羊角卡在藩篱中进退两难的模样,隐喻世人因盲目逐利而陷入困境。两相对比,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尾联:“物情今已见,从此愿忘言。”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已然看透世态人情,决心归隐并保持缄默。“忘言”一词呼应陶渊明笔下的超然境界,将个人的仕途感慨升华为对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情感从沉郁转为豁达,给读者留下悠长的回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杂曲歌辞 少年行二首 其一》

下一篇:唐·王昌龄《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