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uǐ

朝代:唐作者:李建勋浏览量:2
wàn
pài
zhēng
liú
guò
shí
wǎn
lái
chūn
jìng
gèng
wēi
qīng
ōu
sàn
rào
chāi
guó
yuǎn
shù
wēi
fēn
xià
qīng
àn
jiàn
píng
liǔ
dài
jiù
yīng
nuǎn
chún
fēng
huán
shuí
jiā
chóu
kàn
yuān
yāng
wàng
suǒ
zhī

译文

雨后万千支流竞相奔涌,入夜春水静谧更显蜿蜒绵长。白鸥零散盘旋在吴国故地上空,远方树木依稀掩映着大禹祠堂。青翠的河岸渐趋平缓,浸湿的柳条低垂如带,旧日溪流回暖,托浮着莼菜的细丝。那位发鬟随风、倚靠船桨的女子是谁家的姑娘,愁看鸳鸯双飞,望向它们所去的远方。

逐句剖析

"万派争流雨过时":雨后万千支流竞相奔涌,

"晚来春静更逶迤":入夜春水静谧更显蜿蜒绵长。

"轻鸥散绕夫差国":白鸥零散盘旋在吴国故地上空,

"远树微分夏禹祠":远方树木依稀掩映着大禹祠堂。

"青岸渐平濡柳带":青翠的河岸渐趋平缓,浸湿的柳条低垂如带,

"旧溪应暖负莼丝":旧日溪流回暖,托浮着莼菜的细丝。

"风鬟倚楫谁家子":那位发鬟随风、倚靠船桨的女子是谁家的姑娘,

"愁看鸳鸯望所之":愁看鸳鸯双飞,望向它们所去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水》是五代诗人李建勋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春天雨后的景象,后四句转向近处的细节描写:绿色的河岸边垂着柔长的柳枝,旧溪里漂浮着莼菜的嫩丝。诗人用细致的笔触,刻画出春水滋润下万物生长的鲜活生机。最后,诗的视角回到人的身上——春水依旧流淌,而女子的愁思却融入这景色里,没有直接说愁,而是用景物来收尾,余味悠长。整首诗用清新秀丽的笔调写春水的模样,既详细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悄悄藏着对人事兴衰的感慨。意境清幽,情感含蓄,体现了五代诗歌委婉中带着深意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李建勋(873?~952),唐末五代文学家。字致尧,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为徐知询幕僚。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谋。南唐建国后,拜中书侍郎,加同平章事,加左仆射,监修国史。辅政五年,升元中放还私第。李璟时出为昭武军节度使,入拜司空,以司徒致仕。乃营亭榭于钟山,适意泉石,赐号钟山公。卒谥靖。李建勋是南唐诗坛“白体”诗的代表人物,早年与沈彬、孙鲂结诗社,往来酬唱,开南唐宗白之风气。能属文,尤工诗。其前期诗歌主要是应酬赠答之作和一些艳体诗,风格轻柔婉媚;后期诗歌多是感伤诗和闲适诗,诗风走向浅易平淡。今存《李丞相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开头两句,先画出一幅壮阔的春日雨后图景。“万派争流”写雨后众多水流奔涌跳跃、互相追逐的样子。“晚来春静”笔锋一转,写傍晚时分春日的静谧氛围,和之前的热闹水流形成对比。“更逶迤”接着说,春水在安静中弯弯曲曲、绵延伸展,让人觉得悠远安静,既看出水的灵动,又有温柔的美。“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这两句,视角从水景转到周围的人文痕迹。“轻鸥散绕”写轻盈的鸥鸟在夫差国周围随意飞着、绕着,让画面多了几分生气。“远树微分”则是说远处的树和夏禹祠被若隐若现地隔开,“微分”二字用得巧,既写出树和祠若即若离,让诗的意境更深远。“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两句重点写春水滋润周围的景色。“青岸渐平”是说青色的河岸被水慢慢泡得平缓了,“濡柳带”是春水把柳枝浸得软软的,像丝带一样垂下来。“旧溪应暖”是说以前的溪水因为春水来了,应该也变暖和了,“负莼丝”里的“负”是托着的意思,写莼菜在温暖的溪水里长得正好。这两句通过写青岸、柳枝、旧溪、莼菜这些自然景物,把自然和人文历史揉在一起,形成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面。最后“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两句,又从景和历史转到人的情感上。“风鬟倚楫”写一个女子,她发愁地望着鸳鸯,琢磨它们要飞到哪儿去。这两句把自然景色、历史感慨和人物的愁绪混在一起,用景来收尾,让人看完后还能慢慢回味——既看到了春水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女子心里的迷茫和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济江问舟中人》

下一篇: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