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下西楼":仿佛有位仙子从西楼缓缓降下,
"光含万象秋":她身上带着的光芒,洒满了秋日万里大地。
# 象:一作里。
"台前疑挂镜":窗台前的月光好像挂着一面镜子,
# 疑:一作似。
"帘外似悬钩":门帘外的月牙如同悬挂着一把银钩。
# 似:一作如。,帘:一作檐。
"张尹将眉学":张京兆要学着这月牙的形状描画眉毛,
"班姬取扇俦":班婕妤拿扇子来和这月光相伴。
"佳期应借问":美好的相会日期应当打听一下,
"为报在刀头":只为告知远方的人归期已近。
# 在:一作大。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为报大刀头”巧用“大刀头”的典故,“刀头”谐“刀环”之音,而“环”又谐“还”音,原是借刀头暗示归期;诗人在此处用“为报大刀头”,借这一典故传递出期盼归人的情意。
2. 分段赏析
首联“天使下西楼,含光万里秋”:“天使”是富有想象的形象,“下西楼”的动态勾勒出其降临的过程,带着轻盈之感。“含光”写出其所携光芒的柔和内敛,“万里秋”则将光芒与秋日的辽阔结合,既展现出空间的开阔,又借“秋”的清朗意境。这两句以形象与意境的融合,奠定了全诗空灵开阔的基调。颔联“台前似挂镜,帘外如悬钩”:此联聚焦月光与月牙,运用比喻手法。“台前似挂镜”将台前月光比作悬挂的镜子,突出月光的清澈明亮;“帘外如悬钩”把帘外月牙比作悬挂的银钩,精准描绘出月牙的纤细弯转。二者一圆一弯,形态对比鲜明,让月夜之景更显丰富,也体现出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颈联“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引入人物典故,张京兆以画眉闻名,“将眉学”写他效仿月牙形状画眉,从侧面衬托月牙形态之美;班婕妤常持扇,“取扇俦”写她持扇与月光相伴,体现月光的美好。尾联“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由景及情,“佳期”直抒对美好相会的期盼,“应借问”显露出探寻的迫切。“大刀头”谐音“还”,点明告知归人归期将近,回应了对佳期的期盼,含蓄地表达思念。
下一篇:唐·宋之问《河阳(一作伤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