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zhú
xíng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chéng
jiǔ
mén
chéng
kāi
xiān
chē
bǎi
liǎng
tiān
lái
liè
huǒ
dōng
guī
àn
xíng
yuè
qiáo
西
xiǎng
bēn
léi
lóng
lóu
jǐn
zhàng
lián
lián
chū
yáo
wàng
liáng
tái
zhòu
liáng
tái
huā
zhú
jiàn
tiān
rén
píng
yáng
bīn
cóng
luó
chūn
gòng
yíng
zhī
guī
chūn
sòng
cháng
é
xià
yuè
lún
cháng
é
yuè
zhōng
jūn
wèi
jiàn
hóng
fěn
yíng
yíng
tuán
shàn
zūn
jiāo
yǐn
huān
bēi
zhū
gòng
yuān
yāng
jiàn
lòu
jìn
gēng
shēn
dǒu
xié
lián
jīn
cuì
mǎn
tíng
huā
tíng
huā
zhuó
zhuó
nóng
tiān
sūn
jià
wáng
jié
chū
chū
wàng
yuán
zhōng
míng
qín
shāo
tóng
xīn
dài
liǎng
xiāng
míng
shuāng
cháo
wēi
gòng
dài
luò
chéng
fēn
shǔ
gèng
kàn
tiān
xià
fèng
huáng
fēi

译文

帝城的九座城门趁着夜色打开,百辆迎亲的仙车仿佛从天上而来。排列的灯火向东归去,月光在暗处随行,浮桥向西渡过,车马声响如奔雷。龙楼的锦绣屏障接连不断地出现,远远望去,梁台像白天一样明亮。梁台的花烛下能看见如同天人般的新人,平阳的宾客随从穿着华美的衣饰,如沐春风。一同迎接织女回到春日的帐幕,一起送嫦娥走下月轮。嫦娥在月中你未能看见,美丽的女子隔着团扇,面容娇美。玉杯交替传递着合欢酒,穿着珠饰鞋子的人们一同踏在绣有鸳鸯的席垫上。夜已深,更漏将尽,斗星将要西斜,庭院里满是可爱的金翠装饰和鲜花。庭院中鲜花鲜艳,人们歌唱着美好的婚姻,这一夜织女星嫁给了王子。刚在望园中举行结发仪式,和谐的乐声已传入秦地的乐器中。同心结和腰带相互依靠,明天双双朝拜进入宫廷。一同等待洛城分出黎明的天色,更期盼天下像凤凰般吉祥安宁。

逐句剖析

"帝城九门乘夜开":帝城的九座城门趁着夜色打开,

"仙车百两自天来":百辆迎亲的仙车仿佛从天上而来。

"列火东归暗行月":排列的灯火向东归去,月光在暗处随行,

"浮桥西渡响奔雷":浮桥向西渡过,车马声响如奔雷。

"龙楼锦障连连出":龙楼的锦绣屏障接连不断地出现,

"遥望梁台如昼日":远远望去,梁台像白天一样明亮。

"梁台花烛见天人":梁台的花烛下能看见如同天人般的新人,

"平阳宾从绮罗春":平阳的宾客随从穿着华美的衣饰,如沐春风。

"共迎织女归春幄":一同迎接织女回到春日的帐幕,

"俱送常娥下月轮":一起送嫦娥走下月轮。

"常娥月中君未见":嫦娥在月中你未能看见,

"红粉盈盈隔团扇":美丽的女子隔着团扇,面容娇美。

"玉樽交引合欢杯":玉杯交替传递着合欢酒,

"珠履共蹋鸳鸯荐":穿着珠饰鞋子的人们一同踏在绣有鸳鸯的席垫上。

"漏尽更深斗欲斜":夜已深,更漏将尽,斗星将要西斜,

"可怜金翠满庭花":庭院里满是可爱的金翠装饰和鲜花。

"庭花灼灼歌秾李":庭院中鲜花鲜艳,

"此夕天孙嫁王子":人们歌唱着美好的婚姻,这一夜织女星嫁给了王子。

"结缡初出望园中":刚在望园中举行结发仪式,

"和鸣已入秦筲里":和谐的乐声已传入秦地的乐器中。

"同心合带两相依":同心结和腰带相互依靠,

"明日双朝入此微":明天双双朝拜进入宫廷。

"共待洛城分曙色":一同等待洛城分出黎明的天色,

"更看天下凤凰飞":更期盼天下像凤凰般吉祥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花烛行》是初唐诗人宋之问所写的宫廷题材七言古诗,全诗二十句,共一百四十字。这首诗以“帝城九门乘夜开”起笔,借助“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等场景,描绘出宫廷婚礼的盛大景象。诗中引入织女、嫦娥等神话形象,穿插“鸾凤和鸣”“梁台花烛”等典故,展现出初唐宫廷宴乐的华美场景。宋之问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其作品大多格律严谨,而此诗中“平阳宾从绮罗春”“珠履共蹋鸳鸯荐”等句,既反映了初唐的婚俗文化,又凸显出宫廷诗风的富丽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之问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洛州参军、崇文馆学士等官职。作为武则天时期在宫廷中侍奉的文学侍从,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上层社会的面貌。《花烛行》大约创作于武周至中宗时期(690-710年),当时正是唐代宫廷诗兴盛的时候。诗中“洛城分曙色”“梁台花烛”等意象,映照出洛阳作为东都的繁荣景象,这与作者长期在宫廷任职的生活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宫廷婚礼的题材诗。整首诗介绍了一场盛大奢华的宫廷婚礼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婚礼的赞美,以及对新人婚姻美满幸福的祝愿。

2. 写作手法

用典:“梁台花烛见天人”巧用梁台花烛的典故,该典故本与繁华宴乐相关,诗中借其展现宫廷婚礼的华美盛大,让场景更添富贵气象。比拟:拟人,“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诗人将新娘比作织女、嫦娥,以“迎”“送”二字赋予动作,把新娘的出嫁与神话传说中仙女的降临与离去相融合,不仅突出新娘的美丽超凡,还为婚礼增添浪漫奇幻氛围,形象地表达对新娘的赞美及对婚礼的美好祝福。铺陈:诗中“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等句,层层描绘列火、浮桥等场景,细致展现迎亲队伍的盛大,尽显婚礼的热闹与隆重。

3. 分段赏析

“帝城九门乘夜开,仙车百两自天来”,此句开篇便渲染出婚礼的盛大与神秘。帝城的九座城门在夜间开启,百辆迎亲的车驾仿佛从天上而来,“九门”显其规格之高,“百两”见其规模之大,“自天来”则添几分奇幻色彩,让人感受到这场宫廷婚礼的非凡气象。“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续写迎亲队伍的壮观。排列的灯火向东行进,连月光都显得黯淡;车队经浮桥向西渡过,声响如奔雷般轰鸣。“列火”与“暗行月”形成光影对比,“响奔雷”则以声写势,尽显队伍行进时的气派与喧闹。“龙楼锦障连连出,遥望梁台如昼日”,描绘沿途景致与目的地盛况。龙楼的锦绣屏障接连不断地展现,远远望去,梁台被映照得如同白昼。“连连出”写出锦障的连绵不绝,“如昼日”则极言光亮之盛,烘托出婚礼场地的奢华与喜庆。“梁台花烛见天人,平阳宾从绮罗春”,聚焦梁台的婚礼现场。梁台的花烛之下,新人如同天人般光彩照人;平阳的宾客随从身着绮罗,满是春日般的明艳。“天人”赞新人之美,“绮罗春”则写宾客服饰的华美,共同构成一幅热闹富贵的画面。“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以神话人物衬托新人。人们一同迎接如织女般的新娘进入春日帐幕,又似送别如嫦娥般的新人走下月轮。将新人比作织女、嫦娥,既显其尊贵美好,又为婚礼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常娥月中君未见,红粉盈盈隔团扇”,刻画新娘的娇羞之态。如嫦娥般的新娘藏在月中似的,你未能得见,她妆容娇美,隔着团扇隐约可见。“隔团扇”的细节,尽显女子的羞涩与含蓄,画面亦添几分朦胧之美。“玉樽交引合欢杯,珠履共蹋鸳鸯荐”,描写宴饮的欢乐场景。玉制的酒杯交替传递着合欢酒,穿着珠饰鞋子的人们一同踏在绣有鸳鸯的席垫上。“合欢杯”“鸳鸯荐”皆含喜庆与美满之意,展现出席间的融洽与欢愉。“漏尽更深斗欲斜,可怜金翠满庭花”,写夜深时分的庭院景象。夜已深,更漏将尽,斗星也将要西斜,庭院中满是可爱的金翠饰物与鲜花。“漏尽更深”点明时间已晚,“金翠满庭花”则见布置之奢华,即便夜深,喜庆氛围仍浓。“庭花灼灼歌秾李,此夕天孙嫁王子”,点出婚礼主题与美好寓意。庭院中鲜花鲜艳,人们歌唱着如《秾李》诗中所赞的美好婚姻,这一夜如同织女星嫁给了王子般圆满。“歌秾李”引诗证婚,“天孙嫁王子”则以神话喻指这场门当户对的联姻。“结缡初出望园中,和鸣已入秦筲里”,写新婚仪式与和谐之景。刚在望园中举行了结发的婚礼仪式,象征夫妻和谐的乐声已传入秦地的乐器之中。“结缡”是婚礼重要仪式,“和鸣”则预示着夫妻将琴瑟和鸣,幸福美满。“同心合带两相依,明日双朝入此微”,描绘新人情深与未来期许。新人系着同心结,腰带相系,相互依偎,明日将一同入朝。“同心合带”象征二人同心,“双朝入”则显其身份尊贵,也暗含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共待洛城分曙色,更看天下凤凰飞”,以期盼作结,意境开阔。一同等待洛城迎来黎明的曙光,更期盼天下如凤凰般吉祥安宁。此句由婚礼的喜庆延伸至对天下太平的祝愿,让诗歌的意蕴更为深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初唐宫廷诗的代表,其中“玉樽交引合欢杯”“共待洛城分曙色,更看天下凤凰飞”等意象,被后世的婚庆文学多次化用。清代《全唐诗》把这篇作品收在卷五十一中,与《明河篇》等一同列为宋之问的代表作。诗中创立的“花烛行”体裁,成为唐代描写婚礼场景的样式之一,对张说的《安乐郡主花烛行》等作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题九州院双鹤》

下一篇:唐·宋之问《题会福塔院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