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duān
zhōu
驿
jiàn
shěn
yán
shěn
sān
quán
yán
zhāo
yǐn
wáng
èr
jìng
kǎi
rán
chéng
yǒng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zhú
chén
běi
chéng
yán
qiǎn
wèi
dào
nán
zhōng
měi
xiāng
jiàn
nán
zhōng
duō
qiān
shān
wàn
shuǐ
fēn
xiāng
xiàn
yún
yáo
sàn
fān
fēi
hǎi
kuò
tiān
cháng
yīn
xìn
chù
chù
shān
chuān
tóng
zhàng
lián
néng
rén
guī

译文

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我们由朝士而逐臣,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逐句剖析

"逐臣北地承严谴":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 严谴:严厉地谴责。,逐臣:被朝廷放逐的朝臣。

"谓到南中每相见":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 南中:指岭南。

"岂意南中歧路多":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

# 歧路:岔路,十字路口。

"千山万水分乡县":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

# 县:地方区域名,周代已有县邑。唐代县隶属于州。,千山万水:一作千里万里。

"云摇雨散各翻飞":我们由朝士而逐臣,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

# 翻:翻转,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海阔天长音信稀":各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 稀:少。

"处处山川同瘴疠":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

# 瘴疠: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此气则生病,内病为之瘴,外病为为之疠。

"自怜能得几人归":有的贬官就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 自怜:哀怜自己,怜悯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五十六字浓缩贬谪之痛,首二句写流放之痛与重逢幻想,次二句写地理阻隔和人生殊途,第五、六句写离散之悲,末尾两句收束全篇,写尽九死一生的悲怆。全诗语言平易如话,却形成独特韵律。这诗虽说是即兴写的,但感情充足,语言顺畅,读起来生动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之手。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政变”。宋之问因曾依附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随着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他从洛阳被贬为泷州参军。在赴任岭南途中,当他夜宿端州驿站时,意外发现两年前被贬岭南的杜审言、沈佺期等同僚题壁诗作。这些饱含贬谪沧桑的诗句,触动了他对宦海沉浮的感慨,遂在驿馆寒灯下写下这首凝练深沉的七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贬谪羁旅的七言古诗。描绘了诗人贬谪北地后南行至端州驿,见故友题壁而慨叹身世飘零的场景,体现了对同僚命运的悲悯和对自身前途的绝望,深刻揭示了唐代贬谪制度下文人身心受创的普遍困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逐臣北地承严谴”与“谓到南中每相见”形成空间阻隔与心理期许的强烈反差,诗人自北地南迁本已身陷囹圄,却幻想与故友相逢,突显流放之痛与孤寂心境。后文“千山万水分乡县”与“云摇雨散各翻飞”更以地理阻隔的具象化与命运无常的意象化相映,强化了天涯零落的悲怆。末句“处处山川同瘴疠”与“自怜能得几人归”则将普遍的生存困境与个体的渺茫希望并置,深化了乱世文人的集体悲鸣。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此联以直叙开篇,点明诗人因罪被贬至岭南的背景。“逐臣”“严谴”二词直指政治倾轧的残酷,暗示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与身世飘零的悲怆。后句“谓到南中每相见”则笔锋一转,以“谓”字引出对南中与友人相聚的期许,形成情感落差。诗人原以为同遭贬谪的同僚能在瘴疠之地互相慰藉,却未料现实远非所想。此联既暗含对朝廷的控诉,又流露对友情的珍视,为全诗奠定哀婉基调。第三、四句“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中“岂意”二字陡转,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人以“歧路多”“千山万水”具象化岭南的阻隔,暗喻政治失意后人际关系的疏离。“分乡县”更暗示同僚被迫分散于不同贬所,音容隔绝的无奈。此联通过夸张描写,将抽象的宦海浮沉转化为可感,凸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愤懑与孤独感。第五、六句“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此联以自然意象隐喻人生际遇。“云摇雨散”既写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又暗指友人如云雨般四散飘零;“各翻飞”则赋予离散以动态画面,强化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海阔天长”以宏阔空间反衬人际关系的渺小,“音信稀”直击贬谪者信息闭塞的困境。此联将自然环境的险恶与人际关系的淡漠交织,深化了全诗的苍凉意境。末尾两句“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以“瘴疠”收束,将岭南的恶劣环境凝为集体命运的象征。“处处”强调瘴疠的普遍性,暗示贬谪者难以逃脱的生存危机。“自怜”二字直抒胸臆,诗人以幸存者的视角自问“几人归”,既哀叹自身命运,亦暗含对友人命运的担忧。此联呼应张说《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中“生死不同归”的悲叹,以冷峻收笔,留下无尽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古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在平易里藏着奇妙。诗里用词造句很贴切自然,还很有表现力;恰当运用了双声、叠韵和重复,读起来音韵和谐,高低错落很有节奏。全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写得波澜起伏,很有姿态。就说这首诗,由看见题壁的文字勾起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说出被贬到岭南的愁绪,情感从失望感伤、孤独寂寞,到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实地道出了被贬后的内心感受,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苦语直,真正高情。

明叶羲昂《唐诗直解》

# 此诗语意三转而哀益深,可为趋时附势若之戒。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此如五盘岭,愈转愈深,一字一泪。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直如面谈。亦何尝刻意为工!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与沈佺期《遥冂杜审言过岭》诗,神迹有何不相肖?初唐人于七言不昧宗旨,无复以歌行、近体为别,大历以降,画地为牢,有近体惭无七言。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下一篇:唐·宋之问《松山岭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