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yuàn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bīng
diàn
yín
chuáng
mèng
chéng
tiān
shuǐ
yún
qīng
yàn
shēng
yuǎn
guò
xiāo
xiāng
shí
èr
lóu
zhōng
yuè
míng

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逐句剖析

"冰簟银床梦不成":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

# 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冰簟:清凉的竹席。

"碧天如水夜云轻":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 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雁声远过潇湘去":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

#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过:一作“向”。,远:一作“还”。

"十二楼中月自明":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瑶瑟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主题是表达别离之怨,通过描绘抒情主人公寂寞难眠的状态,以冰簟、银床、碧空等一系列意象组成秋夜图,渲染出幽怨的氛围。写作上,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虽未直接写女主人公弹瑟传怨,却让幽怨之情溢于言表。首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点明主人公失眠,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碧天如水夜云轻”描绘出夜空的澄澈与云的轻柔,烘托出静谧又略带凄清的氛围。“雁声远过潇湘去”,借雁声远去,增添了离人的惆怅。“十二楼中月自明”,以明月独照,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全诗含蓄温婉,诗意浓郁,以景衬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巧妙的景物组合与氛围营造,将离怨之情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瑶瑟怨》是唐代温庭筠所作,载于《万首唐人绝句》卷四十四。温庭筠仕途失意,在这样的经历下,他创作了大量以闺怨为主题的艳情诗,《瑶瑟怨》便是其中之一。瑟声悲怨,在古代常与别离之悲相连,题名“瑶瑟怨”暗示诗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温庭筠作此诗,旨在通过描绘诗中女子的不幸与怨恨,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无奈与凄凉,从更高层面展现出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希望。同时,在他的艳情诗里,也表现出他自身寻求慰藉寄托、试图麻醉自己的消极无望,以及庸俗无聊的情绪精神,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颓废与暗淡,故而《瑶瑟怨》这类诗也有着一定的社会认识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闺中女子寂寞难眠的情景,以冰簟、银床、碧天、夜云、雁声、明月等意象,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诗中虽未正面描写女子清夜独自鼓瑟传达怨情,却通过紧密衔接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和因别离而生的哀怨之情,营造出一种与主人公离怨情绪相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含蓄温婉地表达了女子的别离之怨,诗意浓郁,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冰簟银床”“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月自明”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借这些秋夜之景,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因别离而生的幽怨之情,情景交融,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孤寂与哀愁。烘托:以“冰簟银床梦不成”先点明主人公失眠的状态,再用“碧天如水夜云轻”的夜空之景烘托出她内心的不平静和寂寞,“雁声远过潇湘去”借远去的雁声进一步烘托出她的孤独和对离人的思念,“十二楼中月自明”以明月的皎洁和独自照耀,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单冷清,强化了别离之怨。意象组合:选取“冰簟”“银床”“碧天”“夜云”“雁声”“潇湘”“月”等多个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离人幽怨的秋夜图,这些意象各自蕴含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共同营造出诗中哀怨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直接聚焦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描绘出居住环境的精致却冰冷,“梦不成”并非单纯难眠,而是寻梦无果,深刻体现出别离之久、思念之深、会合之渺茫及失望之强烈,醒来面对散发凉意与寂寞气息的床席,更添寂寥,似能听见女主人公轻轻叹息。第二句“碧天如水夜云轻”宕开笔触写景,呈现出一幅清寥淡远的秋夜碧空图,夜空澄碧、月光如水、云絮轻掠,此景既是女主人公所处环境与背景,也是她眼中所见,既衬托出其皎洁轻柔形象,又暗透清冷寂寞意绪,让人不禁联想到“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触。第三句“雁声远过潇湘去”从听觉角度着笔,与上句“碧天”紧密相连,深夜寂静,雁声增添清冷孤寂,其由远及近又渐远消失的过程,侧面暗示女主人公凝神倾听、若有所思的情状,且因湘灵鼓瑟、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及雁足传书的联想,暗示女子思念之人在遥远潇湘。尾句“十二楼中月自明”似抛开女主人公,只描绘沉浸在月光中的“十二楼”,“十二楼”或暗示其女冠身份,或点明其贵家女子地位,“月自明”的“自”字,将月的无情与人的有情相对照,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似融于月光,以景结情,余韵悠然不尽。

4. 作品点评

《瑶瑟怨》一诗别具一格,主题是女子的别离之怨。除了“梦不成”三字点明人物,其余部分皆为景物描写。全诗宛如几个精心组接的写景镜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卷八

# 此诗铺陈一时光景,略无悲怆怨恨之辞,枕冷衾寒、独寐寤叹之意在其中矣。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此等入盛唐亦难辨,惜他作殊不尔。温庭筠《瑶瑟怨》、陈陶《陇西行》、李洞《绣岭词》、卢弼《四时词》,皆乐府也,然音响自是唐人,与五言绝稍异。

明胡应麟《诗薮》

# 展转反侧,所闻所见,无非悲思,含怨可知。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不言瑟而瑟在其中,何必“二十五弦弹夜月”耶!

明黄周星《唐诗快》

# 因夜景清寂,梦不可成,却倒写景于后。《瑶瑟》用雁事,亦如《归雁》用瑟事。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深情遥寄(末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月自明”,不必言怨,而怨已深。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作清音渺思,直可追中、盛名家。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只此三字(按指“梦不成”)露怨意。通幅布景,正以浑含不尽为妙。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通首纯写秋闺之景,不着迹象,而自有一种清怨……首句“梦不成”略露闺情,以下由云天而闻雁,而南及潇湘,浙推渐远,怀人者亦随之神往。四句仍归到秋闺,剩有亭亭孤月,留伴妆楼,不言愁而愁与秋宵俱永矣。此诗高浑秀丽,作词境论,亦五代冯、韦之先河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瑟有柱以定声之高下,瑟弦二十五,柱亦如之,斜列如雁行,故以雁声形容之。结言独处,所谓“怨”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用湘灵鼓瑟之事,写秋闺独处之情,空灵委婉,晚唐佳境。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 神韵独绝。

不详《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现代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青棂子》

下一篇:唐·杜牧《张好好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