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凿金锤殷若雷":铁凿金锤撞击的声音如雷般轰鸣,
# 殷:震动,震动声。,金:指铜。
"八滩九石剑棱摧":八节滩和九峭石如剑棱般的礁石被摧毁。
# 剑棱:喻礁石似剑刃。
"竹篙桂楫飞如箭":竹篙和桂木船桨挥舞,舟船如箭般飞驰,
"百筏千艘鱼贯来":成百的木筏、上千的船只如鱼群般依次驶来。
# 鱼贯:像鱼游一样前后相接。
"振锡导师凭众力":僧人凭借众人的力量挥舞锡杖引导工程,
# 导师:佛教语。引导众生成佛的人。,振锡:僧人出行柱锡杖,可摇动作响。
"挥金退傅施家财":退休的官员(诗人自指)拿出自己的家财。
# 挥金退傅:白居易致仕前为太子少傅。这里暗用汉代疏广事。疏广以太子太傅辞归,将皇帝所赐黄金散与乡人。见《汉书·疏广传》。
"他时相逐西方去":以后大家一起向西方行进,
# 西方:佛教所说的净土。佛教徒修行以期往生西方净土。,相逐:相随。
"莫虑尘沙路不开":不要忧虑道路被沙尘阻塞而无法通行。
# 尘沙路:佛教语。指法门(修行者所入之门)像尘沙一样多。
"七十三翁旦暮身":我这个七十三岁的老翁生命已时日无多,
# 旦暮身:即将去世之人。旦暮,早晚之间,喻生命短暂。
"誓开险路作通津":发誓要开通危险的道路使其成为通畅的渡口。
# 通津:畅通的水路。
"夜舟过此无倾覆":夜晚的舟船经过这里不会再倾覆,
"朝胫从今免苦辛":从今往后清晨也无需再忍受在水中受冻的辛苦。
# 朝胫:商朝暴君纣王想知道冬天早上涉水者不怕冷的原因,下令砍断他们的腿以观察。这里指序中“大寒之月,裸跣水中”的船工。胫,小腿。泛指腿。
"十里叱滩变河汉":十里的险滩变成了如同银河般通畅的河道,
# 河汉:银河。古人设想银河水流平稳。,叱滩:一作比滩。长江三峡中的险滩,在今湖北秭归西。这里指八节滩。
"八寒阴狱化阳春":寒冷困苦的地方化为温暖的春天。
# 八寒阴狱:作者原注:“八寒地狱,见《佛名》及《涅槃经》,故以八节滩为比。”八寒地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寒冷的地狱。
"我身虽殁心长在":我即便身死,我的心也会长存,
"暗施慈悲与后人":暗中将慈悲施与后人。
# 慈悲:佛教语。慈指爱护众生而给予安乐,悲指怜悯众生而拔除苦难。
"东都龙门潭之南":东都龙门潭的南边,
# 龙门潭:在龙门山下。
"有八节滩、":有八节滩、
"九峭石":九峭石,
"船筏过此":船筏经过这里,
"例及破伤":照例都会破损受伤。
# 例:照例,大都。
"舟人楫师":船夫与船工们,
"推挽束缚":推的推,拉的拉,被绳索束缚着劳作,
# 束缚:指用绳索捆缚船筏。
"大寒之月":在大寒的月份,
"裸跣水中":光着脚在水中,
# 跣:光着脚。
"饥冻有声":饥寒交迫的哀嚎声。
"闻于终夜":整夜都能听到,
"予尝有愿":我曾经有个愿望,
"力及则求之":力所能及就去追求。
"会昌四年":会昌四年,
"有悲智僧道遇":有位心地慈悲又有智慧和尚道遇,
# 悲智:佛教语。心地慈悲又有智慧。
"适同发心":恰好与我有相同的念头,
# 发心:发愿,动念头。
"经营开凿":筹划开凿。
"贫者出力":贫穷的人出力,
"仁者施财":仁义的人施舍钱财。
"於戏":啊!
# 於戏:同“呜呼”。叹词。
"从古有碍之险":自古以来阻碍通行的险地,
"未来无穷之苦":给未来带来无尽苦难的地方,
"忽乎一旦尽除去之":忽然在一天之内全部被除去,
# 忽乎:忽然。
"兹吾所用适愿快心拔苦施乐者耳":这是我用来实现愿望、让心情畅快、拔除痛苦、施行快乐的方式罢了,
# 施乐:给予他人欢乐。,拔苦:救苦。
"岂独以功德福报为意哉":岂能仅以功德福报来衡量?
# 福报:因行善而受到护佑报答。,功德:佛教语。指行善事。
"因作二诗":于是作了两首诗,
"刻题石上":刻在石头上。
"以其地属寺":因为这个地方属于寺庙,
# 寺:指香山寺。
"事因僧":事情又因僧人而起,
# 事因僧:事由僧道遇而起。
"故多引僧言见志":所以多引用僧人的话来表达志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是七言律诗。它们围绕白居易主持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一事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积极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怀。第一首诗通过描绘开凿过程与完工后河道的繁忙,展现诗人对工程顺利推进的欣慰,同时受佛教影响,期望以此善举得福报。第二首诗则着重抒发诗人“誓开险路作通津”的坚定决心,以及即便身死也要为后人带来福祉,暗施慈悲的无私精神,展现出其心系苍生、胸怀大爱的形象。
2. 写作手法
渲染:“铁凿金鎚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这句诗中,用“殷若雷”来形容铁凿金锤开凿险滩时发出的声音,将声音夸大,如同雷声轰鸣,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开凿时声音的洪大,展现出当时开凿场面气势的宏伟不凡。对偶:前六句中每联均为流水对,气脉通畅,诗意连贯直下;句中如“铁凿”“金鎚”;“八滩”“九石”“竹篙”“桂楫”;“百筏”“千艘”也分别在句中对偶,清新流畅,富于节奏感,很适宜表现一种热烈欢快的感情。互文:诗中“铁凿金锤殷若雷”一句运用互文手法,古代铜、铁皆可称金,因此铁、金在此处是互文见义,共绘工匠持金属器具凿滩时,声如雷鸣的宏大劳作图景。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诗人用“铁凿”“金锤”这样极具力量感的词汇,描绘出施工场景的浩大,“殷若雷”生动展现出凿石之声如雷般轰鸣,尽显工程之艰巨与磅礴气势。随后“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运用比喻与夸张,描绘出石滩开通后,舟楫航行的轻快,“飞如箭”“鱼贯来”将水运的繁荣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点明此次工程得以完成,离不开僧侣率众出力,也有身为退傅的自己散尽家财资助。尾句“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诗人因行善之举,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充满安然憧憬,认为此后前行之路皆会通畅。此诗巧用流水对,如“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上下句语义连贯,一气呵成;又有句中自对,像“铁凿金锤”“竹篙桂楫”,节奏明快,将完工后的喜悦融入工整韵律之中。第二首中,“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诗人自陈已至暮年,生命如旦暮般短暂,却仍立下誓言,要将险路开辟为通途,展现出坚定决心,饱含对过往舟楫行人的深切悲悯。“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诗人期望通过改造险滩,终结夜航船只的倾覆危险,让行人不再遭受跋涉劳苦。“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运用夸张手法,将改造前的八节滩比作“八寒阴狱”,凸显其险恶;改造后则如“河汉”“阳春”,展现出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诗人将即便身死,仍愿福泽后世的无私大爱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上一篇:唐·白居易《问江南物》
下一篇:唐·白居易《从陕至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