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蕣晚英无艳色":秋蕣到了傍晚开放时已经没有鲜艳的颜色,
# 艳色:红艳的颜色。,英:花。,蕣:即木槿。
"何因栽种在人家":到底是什么原因被栽种在人们的家中呢。
# 何因:凭什么。
"使君自别罗敷面":使君自从告别了像罗敷那样美丽的女子后,
# 罗敷:汉代乐府《陌上桑》中的采桑女。她机智地回绝了太守的调戏。,自:一作只。,使君:古代对太守的别称。
"争解回头爱白花":怎么会懂得回过头来喜爱这白色的秋蕣花呢。
# 争解:怎晓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中,“罗敷面”代表明艳的美,与“白花”(秋蕣)的素净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凸显出,若使君见识过如罗敷般的明艳之美,便难对素净的秋蕣动心,借对比巧妙表达对秋蕣被栽种的不解。用典:“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一句巧用“罗敷”的典故。罗敷是古代民间故事中美丽女子的代表,其形象象征着明艳动人的美。作者在诗中以“罗敷面”代指明艳的美,与秋蕣的“白花”形成对照,意在说明使君若见识过如罗敷般的明艳之美,便难以对素净的秋蕣产生喜爱,以此回应开篇对秋蕣被栽种的疑问。
2. 分段赏析
“秋蕣晚英无艳色”,开篇聚焦秋蕣这一事物。“秋蕣”即秋葵花,“晚英”指它在傍晚开放,“无艳色”直接点出此时花朵没有鲜艳的色彩,失去了盛开时的光彩。这里以平实的语言写出秋蕣傍晚开放时的状态,为后文的疑问做了铺垫,也让秋蕣朴素的形象初步显现。“何因栽种在人家”,承接上句对秋蕣的描写,发出疑问。既然秋蕣傍晚开放时没有鲜艳的颜色,为何还会被人们栽种在家中呢?这一疑问并非真的寻求答案,而是通过设问引发思考,暗示秋蕣或许有其他值得被栽种的价值,也为后文的内容埋下伏笔,让诗句有了悬念感。“使君自别罗敷面”,引入人物形象,“使君”是对官员的尊称,“罗敷”则是古代文学中美丽女子的代表。此句写出使君自从见过像罗敷那样美丽的女子后,眼界已被明艳的美所吸引。这里以罗敷代指美丽的女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为后文对比做了铺垫,也让人物的喜好倾向清晰起来。“争解回头爱白花”,回应前文的疑问与人物描写。“争解”即怎么会懂得,“白花”指前文的秋蕣。见过罗敷那样的艳色后,使君怎么会回头喜爱朴素的秋蕣呢?这一句通过对比,将艳色与白花、使君对艳色的偏爱与对白花的忽视形成对照,既解答了前文“何因栽种”的潜在疑惑,或许秋蕣的价值不被常人察觉,又暗含着对只看重外在艳色的委婉批评,让诗歌的主题在对比中自然呈现,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