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照北堂":月亮升起,照耀着北堂,
"光华满阶墀":明亮的光华洒满了台阶和阶前的地面。
"凉风从西至":清凉的风从西边吹来,
"草木日夜衰":草木在白天黑夜中逐渐衰败。
"桐柳减绿阴":梧桐和柳树的绿色树荫逐渐消退,
"蕙兰消碧滋":蕙兰的青碧光泽与滋润也消散了。
"感物私自念":触景生情,我独自感慨,
"我心亦如之":我的心境也与这秋景一样。
"安得长少壮":怎么能够长久地保持年轻力壮呢,
"盛衰迫天时":生命的兴盛与衰亡,终究是被自然规律所驱使的。
"人生如石火":人生就像石器相击迸发的火花,
"为乐长苦迟":想要及时行乐,却常常因拖延而追悔莫及。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月出照北堂,光华满阶墀。”描绘秋夜静谧之景。月光悄然爬上北堂,清辉铺满台阶,虽未直言“秋”字,却通过“月出”“光华”的冷寂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萧瑟基调。次句“凉风从西至,草木日夜衰”转向动态描写——秋风自西而来,草木在昼夜交替中持续凋零,“日夜衰”三字强化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秋意渐浓。第三、四句“桐柳减绿阴,蕙兰消碧滋。”进一步细化秋景:曾枝繁叶茂的桐树、柳树已难掩绿荫稀疏,素来葱茏的蕙兰、兰草也褪去了鲜润的碧色。诗人选取四种典型植物,以“减”“消”二字勾勒草木由盛转衰的具体画面,让抽象的“秋怀”变得可触可感。“感物私自念,我心亦如之。”是景与情的转折。诗人因草木衰颓而触发内心感慨,“私自念”三字流露出无人诉说的怅惘;“我心亦如之”则将草木的“衰”与内心的“伤”直接勾连,借景抒情的手法自然流畅。结尾四句“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人生如石火,为乐长苦迟。”直抒胸臆。“安得”二字道尽对青春永驻的渴望,却因“盛衰迫天时”的自然规律而无奈;“人生如石火”以石火易灭的意象,比喻人生短暂如瞬,更添悲怆;“为乐长苦迟”则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快乐总在时光流逝后才被察觉,徒留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