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东南行":我为了向东南方行进,
"始登商山道":才登上商山的道路。
"商山无数峰":商山有无数的山峰,
"最爱仙娥好":最喜爱仙娥峰的秀美。
"参差树若插":高低不齐的树木像插在山间,
# 参差:一作差参。
"匼匝云如抱":环绕的云雾像怀抱山峰一样。
"渴望寒玉泉":迫切地想看到寒玉泉,
"香闻紫芝草":闻到紫芝草的香气。
"青崖屏削碧":青色的山崖像屏风一样陡峭翠绿,
"白石床铺缟":白色的石头像床一样铺着白绢。
"向无如此物":从前如果没有这样的景物,
"安足留四皓":怎么能够留住商山四皓呢。
"感彼私自问":对此有所感触并暗自询问自己,
"归山何不早":回归山林为什么不早一点呢。
"可能尘土中":可能会在世俗的尘土中,
"还随众人老":还要随着众人一同老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介绍了诗人东南行至商山道的经历,描绘了仙娥峰树木参差、云雾环绕、有寒玉泉与紫芝草的秀美景色,体现了仙娥峰的灵秀幽静,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仙娥峰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参差树若插,匼匝云如抱”,将错落的树木比作插在山间的物件,将环绕的云雾比作怀抱山峰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仙娥峰林木的挺拔错落与云雾的轻柔环绕之美,赋予景物动态感。直抒胸臆:“感彼私自问,归山何不早?可能尘土中,还随众人老”,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慨,自问为何不早点归隐山林,以免在世俗中随众人一同老去,直白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意象组合:“寒玉生泉潭,紫芝翳平陆”,“寒玉”(喻泉水)对“紫芝”(香草),“泉潭”对“平陆”,通过清泉与香草的意象组合,展现仙娥峰的清幽灵秀,营造出适合隐逸的自然环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此句点明了诗人的出行方向与所登之路,交代了游历的背景。语言平实如话,简单的叙述中引出下文对商山景色的描写,为后文写仙娥峰做了铺垫。“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诗人在众多商山峰峦中,明确表达对仙娥峰的偏爱。“最爱”二字直接流露情感,开门见山,突出了仙娥峰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也引发读者对仙娥峰之“好”的好奇。“参差树若插,匼匝云如抱”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仙娥峰的景象。“参差”写出树木高低不齐的样子,“插”字显其挺拔;“匼匝”表现云雾环绕之态,“抱”字显其轻柔。两句对仗工整,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态与生机。“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写诗人对寒玉泉的向往与对紫芝草香气的感知。“渴望”体现了寒玉泉的吸引力,“香闻”则从嗅觉角度写出紫芝草的存在,侧面烘托出仙娥峰环境的清幽与灵秀,充满自然意趣。“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以“屏”喻青崖,写出其如屏风般陡峭整齐,“削碧”显其青翠;以“床”喻白石,“铺缟”显其洁白。两句从色彩与形态上描绘崖石之美,展现了仙娥峰自然景观的鲜明特色。“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商山四皓的典故,反问若没有这样的美景,怎能留住四皓。既赞美了仙娥峰景色的迷人,也暗示了此地适合隐居,为后文抒发隐逸之情做了铺垫。“感彼私自问,归山何不早?”诗人由眼前之景与四皓的典故触发感慨,自我发问为何不早点归隐。情感真挚,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化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过渡自然。“可能尘土中,还随众人老”承接上句的自问,设想自己若留在世俗中,可能会像普通人一样老去。通过对世俗生活的淡淡怅惘,进一步强化了对归隐山林、摆脱尘俗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真切。
上一篇:唐·白居易《暮春寄元九》
下一篇:唐·白居易《靖安北街赠李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