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
zǎo
dō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xún
yáng
mèng
dōng
yuè
cǎo
wèi
quán
shuāi
cháng
ān
liáng
fēng
yuè
shí
西
pén
shuǐ
xíng
yín
jiù
shī
liǎo
huā
shǐ
líng
luò
shāo
dàn
zuò
chéng
zhōng
xiǎng
jiāng
chí

译文

浔阳的孟冬时节,草木还没有完全衰败。相当于长安街头的凉风,(那凉风就像)长安八月时的凉风。太阳西斜,在湓水的弯曲处,我独自漫步吟诵着旧诗。蓼花开始凋零飘落,蒲叶渐渐变得分散。只要把这里当作城中,和长安的曲江池又有什么不同呢。

逐句剖析

"浔阳孟冬月":浔阳的孟冬时节,

"草木未全衰":草木还没有完全衰败。

"祇抵长安陌":相当于长安街头的凉风,

# 抵:一作祗。

"凉风八月时":(那凉风就像)长安八月时的凉风。

"日西湓水曲":太阳西斜,在湓水的弯曲处,

"独行吟旧诗":我独自漫步吟诵着旧诗。

"蓼花始零落":蓼花开始凋零飘落,

"蒲叶稍离披":蒲叶渐渐变得分散。

"但作城中想":只要把这里当作城中,

"何异曲江池":和长安的曲江池又有什么不同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湓浦早冬》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律诗。以描写湓浦早冬的景色为题材,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首联点明时间是浔阳的孟冬月,此时草木还未完全衰败,展现出湓浦早冬不同于北方的温和景象。颔联将湓浦早冬的凉风与长安八月的凉风作对比,暗示此地气候与长安的差异。颈联描绘日近西山,诗人独自在湓水弯曲处漫步,吟诵旧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尾联看到蓼花开始凋零、蒲叶渐渐分散,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长安的曲江池,觉得如果把这里当作城中,和曲江池也没有太大差别。整首诗通过对湓浦早冬景色的描写,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眼前景色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将湓浦早冬的凉风与长安八月的凉风对比,突出湓浦早冬气候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对比引发对长安的联想,为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借景抒情:“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通过描写蓼花凋零、蒲叶分散的早冬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借此抒发内心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联想:“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诗人由湓浦早冬景色联想到长安的曲江池,将异地之景与故乡之景相联系,含蓄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2. 分段赏析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描绘出湓浦早冬草木尚有生机的独特景象,与人们印象中冬天草木凋零的画面不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全诗定下独特的氛围基调。“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通过与长安气候的对比,突出湓浦早冬气候温和的特点,同时巧妙地引入对长安的联想,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始在心中涌动。“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描绘了一幅日薄西山,诗人独自在湓水畔漫步吟诗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情绪,为尾联的联想和情感抒发做铺垫。“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诗人看到眼前蓼花、蒲叶的变化,触景生情,联想到长安的曲江池,表达出只要把这里当作城中,便仿佛身处故乡的感慨,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一种无奈与慰藉交织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下一篇: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