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闭竹间扉":深深关闭竹林间的门扉,
"静扫松下地":静静清扫松树下的地面。
"独啸晚风前":独自在晚风中长啸,
"何人知此意":有谁能明白这番心境?
"看山尽日坐":整日坐着凝望山色,
"枕帙移时睡":枕着书卷片刻入眠。
"谁能从我游":谁能与我一同游赏?
"使君心无事":愿使君心中无忧无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反衬:末句提及“使君”(世俗官职),反衬前文“看山”“枕帙”的雅逸,凸显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白描:全诗以简淡笔墨勾勒日常动作,如“闭扉”“扫地”“坐山”“枕帙”,不加雕饰,直现隐者生活场景。对偶:首联“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句式工整,“深闭”对“静扫”,“竹间扉”对“松下地”,强化幽居的秩序感与静谧氛围。
2. 分段赏析
首联“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以白描手法勾勒隐士生活图景,“深闭”与“静扫”两个动作暗含与世隔绝的孤寂,竹扉、松地意象叠加,构建出清幽脱俗的栖居环境;颔联“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由景及情,“独啸”以声写静,突显无人共鸣的怅惘,而“何人知”以反问收束,将孤独感推向极致;颈联“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转入闲居细节,“尽日坐”写凝望山色的专注,“移时睡”状枕书小憩的慵懒,动静相生间流露超然物外的闲适;尾联“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以设问作结,虚写对知音的期待,实则借“心无事”点破全诗主旨——唯有摒弃尘虑方能抵达心境澄明,与开篇“深闭竹间扉”形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全诗四联层层递进,从幽居场景到内心独白,从动作细节到精神升华,语言质朴却暗含“以简驭繁”的张力,竹、松、山、帙等意象贯穿始终,既强化隐逸主题,又折射白居易晚年“中隐”哲学中“独善”与“兼济”的微妙平衡。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
下一篇:唐·白居易《村中留李三固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