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tíng
shuāng
yīng
shù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nán
guǎn
西
xuān
liǎng
shù
yīng
chūn
tiáo
zhǎng
xià
yīn
chéng
huá
zhū
shí
jīn
suī
jìn
fēng
lái
bié
yǒu
qíng

译文

两株樱花树分别在南馆西轩,因为春天的枝条长得好,夏天的树荫就特别浓密。虽然最美好的青春季已经过去,但满树的繁枝绿叶在风的摇曳下也是别有情趣的。

逐句剖析

"南馆西轩两树樱":两株樱花树分别在南馆西轩,

# 南馆西轩:是指两株樱花树分别所在的位置。

"春条长足夏阴成":因为春天的枝条长得好,夏天的树荫就特别浓密。

"素华朱实今虽尽":虽然最美好的青春季已经过去,

# 素华朱实:指樱树白的花、红的果子。

"碧叶风来别有情":但满树的繁枝绿叶在风的摇曳下也是别有情趣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樟亭双樱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樟亭双樱树从春到夏的变化。诗中提到樱花树在春天枝条繁茂,夏天形成浓荫,花朵和果实凋谢后,绿叶在风中摇曳,别有一番风情。诗人借此表达了即使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过去,依然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价值。描写樱花树从春天的枝繁叶茂到夏天的浓荫蔽日,展现了生命的蓬勃。即使花朵和果实凋谢,绿叶在风中依然展现出别样的风情,隐喻人生的成熟之美。这首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樱花树的描写,传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樟亭双樱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当时诗人52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的任职经历密切相关。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后转任苏州刺史。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从被贬江州到重新任职地方官的转变,虽然对政治有所消极,但仍勤于政事,积极为民。诗中提到的“樟亭”位于州治附近的樟亭驿,而“双樱树”则可能与佛教中的“娑罗双树”有关。娑罗双树是释迦牟尼入灭之处,双樱树虽与之无关,但或许由此典故引出了诗人的思绪。通过描写双樱树从开花结果到绿叶摇曳的过程,白居易表达了对生命成熟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樟亭双樱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樟亭双樱树从春天枝繁叶茂到夏天形成浓荫的变化。诗人指出,虽然樱花树开花结果的辉煌时期是有限的,但当花朵和果实凋谢后,绿叶在风中摇曳,依然别有一番风情。这种“碧叶风来”的成熟之美,象征着人生的另一种价值:即使在最美好的年华过去后,依然可以在平凡中找到意义,为社会和人群作出贡献。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最辉煌的时刻,更在于平凡时期所展现出的坚强、担当和利他精神。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碧叶风来别有情”一句,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即使花朵凋谢,绿叶在风中摇曳依然能唤起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象征:“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樱花树的生长过程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变化。诗人通过对樱花树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辉煌与平淡,传达了即使在凋零之后,依然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价值。对比:“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诗人通过对樱花树不同季节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春天樱花盛开,枝条繁茂;夏天花朵和果实凋谢,只剩下绿叶在风中摇曳。这种对比突出了自然生命的循环和变化。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这两句描绘了樟亭双樱树从春天到夏天的变化。春天时,树枝生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则形成了浓密的树荫,展现了樱花树的生命力和自然的循环。后两句:“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这两句则从花朵和果实凋谢的角度,转向对绿叶的描写。虽然樱花的白色花朵和红色果实已经凋谢,但绿叶在风中摇曳,依然展现出别样的风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即使在凋零之后,自然之美依然存在,也隐喻了人生的成熟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遣怀》

下一篇:唐·白居易《宿西林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