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牛与颜渊":冉牛和颜渊,
"卞和与马迁":卞和与司马迁。
"或罹天六极":有的遭受上天降下的灾祸,
# 六:一作夭。
"或被人刑残":有的遭受人为的刑罚摧残。
"顾我信为幸":回看自己实在算是幸运,
"百骸且完全":身体尚且完好无缺。
"五十不为夭":五十岁不算早逝,
"吾今欠数年":我如今还差几年才到。
"知分心自足":懂得安分守己内心就会满足,
"委顺身常安":顺应自然身体就能常保平安。
"故虽穷退日":所以即使在穷困退隐的日子里,
"而无戚戚颜":也没有忧愁悲伤的神色。
"昔有荣先生":从前有荣启期先生,
"从事于其间":在这样的处境中生活。
"今我不量力":如今我不自量力,
"举心欲攀援":心里想要向他学习。
"穷通不由己":困厄与通达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欢戚不由天":欢乐与忧愁也不由上天安排。
"命即无奈何":命运既然无可奈何,
"心可使泰然":内心却可以让它保持安定。
"且务由己者":姑且致力于能由自己做主的事,
"省躬谅非难":反省自身确实不算困难。
"勿问由天者":不要去追问由上天决定的事,
"天高难与言":上天高远难以与之言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冉牛与颜渊,卞和与马迁。或罹天六极,或被人刑残”,开篇列举四位历史人物。冉牛、颜渊是孔子弟子,前者患病,后者早逝;卞和献玉被刖足,司马迁遭宫刑。“或罹天六极”指冉牛、颜渊遭受自然带来的灾祸,“或被人刑残”写卞和、司马迁遭遇人为的伤害。这里运用举例的手法,通过四位人物的不幸遭遇,为后文抒发自身感慨做铺垫,引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顾我信为幸,百骸且完全。五十不为夭,吾今欠数年”,由他人转向自身。“顾我信为幸”直接表达自己实属幸运,“百骸且完全”说明身体健全,与前文人物的遭遇形成对比;“五十不为夭”是传统观念中对寿命的认知,“吾今欠数年”则交代自己虽未到五十,却已觉满足。这几句通过对比,凸显出对自身境遇的知足。“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进一步阐述内心的处世态度。“知分心自足”指知晓本分便心生满足,“委顺身常安”意为顺应自然就会常感安宁;“故虽穷退日”点明身处困厄退隐的处境,“而无戚戚颜”则强调没有忧愁的神色。这里通过议论,展现出安于现状、顺应命运的人生态度。“昔有荣先生,从事于其间。今我不量力,举心欲攀援”,提及前人并表明效仿之心。“荣先生”指荣启期,以安贫乐道著称,“从事于其间”指他践行这种处世之道;“今我不量力,举心欲攀援”则表达自己虽能力不足,却也想效仿其品行。此句借前人之事,强化了自身对安贫乐道态度的追求。“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命即无奈何,心可使泰然”,深入探讨命运与心境的关系。“穷通不由己”指人生困厄与通达并非自己能决定,“欢戚不由天”说明欢喜与忧愁也不由上天掌控;“命即无奈何”承认命运难以改变,“心可使泰然”则强调心境可以保持安宁。这几句通过议论,表达出对命运的坦然与对内心的掌控,体现出豁达的胸怀。“且务由己者,省躬谅非难。勿问由天者,天高难与言”,收束全诗,给出处世的建议。“且务由己者”指应致力于自身能掌控的事,“省躬谅非难”说明反省自身并非难事;“勿问由天者”劝诫不必追究由上天决定的事,“天高难与言”以比喻说明天命难测。这几句总结前文,强调专注于自身、安于天命的态度,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白居易《履道居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