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zhāi
ǒu
xī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ì
xīn
wài
miè
shì
fēi
jiān
yuē
fèng
wéi
shēng
suí
guān
huàn
wǎng
huán
ěr
fán
wén
xiǎo
jiǎo
yǎn
xǐng
jiàn
qiū
shān
lài
sōng
yán
xià
cháo
huí
bàn
xián

译文

把心思放置在忧虑之外,在是非之间消隐自己的踪迹。以节俭的俸禄作为生计,随着官职的变化而改变交往的人。耳朵听烦了清晨的号角声,睡醒后睁眼便看见秋天的山峦。幸亏在这松树覆盖的屋檐下,上朝回来能享受半日悠闲。

逐句剖析

"置心思虑外":把心思放置在忧虑之外,

"灭迹是非间":在是非之间消隐自己的踪迹。

"约俸为生计":以节俭的俸禄作为生计,

"随官换往还":随着官职的变化而改变交往的人。

"耳烦闻晓角":耳朵听烦了清晨的号角声,

# 角:一作鼓。

"眼醒见秋山":睡醒后睁眼便看见秋天的山峦。

"赖此松檐下":幸亏在这松树覆盖的屋檐下,

"朝回半日闲":上朝回来能享受半日悠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松斋偶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诗人在官场生活中的心境和对闲适时光的珍惜。内容上写诗人抛开心思、远离是非,以微薄俸禄为生计,随官职变化与人交往,厌烦清晨号角声,欣喜看到秋山,在松檐下享受朝回后的半日悠闲。写作手法上质朴自然,直抒胸臆。分段来看,前两句点明心态,中间两句叙述生活状态,后两句则写出对当下闲适的满足。作品评价方面,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一贯的平易晓畅风格,生动展现了其在官场中渴望片刻宁静与超脱的心境,虽无华丽辞藻却情感真挚,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置心思虑外,灭迹是非间”“约俸为生计,随官换往还”等句,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借景抒情:诗人通过“耳烦闻晓角,眼醒见秋山”“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等对所见所闻之景的描写,将自己对官场的厌烦以及对闲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反衬:“耳烦闻晓角”中以清晨号角声的烦扰,反衬出诗人内心渴望宁静闲适的心境,突出了他对摆脱繁杂事务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松斋偶兴》第一句“置心思虑外,灭迹是非间”,诗人开篇便表明将自己的心思放置在世俗的忧虑之外,远离是非之地。“置”和“灭”二字精炼有力,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想要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运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传达出其对宁静、无争生活的向往。第二句“约俸为生计,随官换往还”,诗人讲述自己以节俭的俸禄维持生计,并且随着官职的变动而更换交往的朋友。此句语言质朴平实,如叙家常,从生活细节方面入手,反映出诗人简单朴素的生活状态,也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第三句“耳烦闻晓角,眼醒见秋山”,“烦”字点明诗人对清晨号角声的厌烦,与后句中看到秋山时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外界嘈杂的号角声和宁静优美的秋山之景相对照,凸显出诗人内心对宁静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官场喧嚣的厌倦。第四句“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诗人庆幸在退朝之后,能够在松檐之下享受半日的清闲时光。“赖”字体现出这份闲适的难得与可贵,以景结情,借松檐下的闲适场景,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在忙碌官场生活中对片刻宁静与自由的珍惜,以及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闲适生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

下一篇:唐·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