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两株柏":坟前栽着两株小小的柏树,
"新土三尺坟":三尺新坟覆盖着湿润的泥土。
"苍苍白露草":茫茫白露凝结在衰草之上,
"此地哭刘君":我在此地为刘君痛哭哀诉。
"哭君岂无辞":哭祭你怎会没有悼辞呢,
"辞云君子人":我说你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人。
"如何天不吊":为何上天不保佑贤良,
"穷悴至终身":让你一生穷困憔悴直到终了。
"愚者多贵寿":愚笨之人多享富贵长寿,
"贤者独贱迍":贤能之士偏偏卑贱困顿。
"龙亢彼无悔":那些得势者如龙腾高昂却无愧疚,
"蠖屈此不伸":你却似尺蠖蜷屈始终不得舒展。
"哭罢持此辞":哭罢将这篇辞章捧在手中,
"吾将诘羲文":我要去质问那天地造化的主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小树两株柏,新土三尺坟。”以“小树柏”“新土坟”勾勒出友人刚下葬的墓地景象,柏树象征哀悼(传统坟前多植柏),“新土”强调逝者下葬不久,画面充满冷寂感。用白描手法直写坟茔,未直言悲伤却已暗含“物是人非”的凄凉,为全诗奠定哀悼基调。“苍苍白露草,此地哭刘君。”中“苍苍白露草”以秋日白露覆盖荒草的萧瑟景象,烘托墓地的荒寂;“此地哭刘君”则点明哭祭的地点与对象,“哭”字直接宣泄悲恸。借景抒情,以自然景物的苍凉强化人对逝者的哀痛,情景交融。“哭君岂无辞,辞云君子人。”口语化表达“哭君岂无辞”,似与友人对话,直白质朴;“君子人”三字高度概括刘敦质的品德,暗含对其贤能的认可。从描绘场景转向诉说心声,用“君子”定位友人品格,为后文感叹其命运不公埋下伏笔。“如何天不吊,穷悴至终身。”“如何天不吊”即“为何上天不保佑”,用反问句强烈表达对命运的不解;“穷悴至终身”直指友人一生穷困憔悴的遭遇,充满痛惜。将个人哀悼升华为对“天道不公”的质疑,体现对友人命运的深切同情。“愚者多贵寿,贤者独贱迍。”以“愚者”与“贤者”、“贵寿”与“贱迍(困顿)”形成尖锐对比,揭露社会现实中贤愚颠倒的不公,语气激愤。跳出个人哀伤,批判世道对贤能者的埋没,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龙亢彼无悔,蠖屈此不伸。”“龙亢”指龙抬头(喻显达),代指愚者得势却无羞愧;“蠖屈”指尺蠖蜷曲(喻困窘),比喻贤者如刘敦质始终不得志。用象征手法强化贤愚命运的反差,“无悔”与“不伸”的对比,更显对贤者遭遇的愤懑与无奈。“哭罢持此辞,吾将诘羲文。”“哭罢”呼应开篇,“持此辞”将哀思凝结为文字;“诘羲文”(质问伏羲、周文王,代指天地造化)以极端方式发出终极质问,情感爆发至顶点。以对天道的叩问收束全诗,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哲学的反思,余韵深沉。
上一篇:唐·白居易《萧庶子相过》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上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