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者力苦劳":那些灵巧的人因劳力而辛苦操劳,
# 劳:一作若。
"智者心苦忧":聪慧的人因用心而苦苦忧愁。
# 忧:一作愁。,苦:一作若。
"爱君无巧智":我喜爱你没有取巧弄智的心机,
"终岁闲悠悠":一整年都过得悠闲自在乐悠悠。
"尝登御史府":你曾经在御史府担任过官职,
"亦佐东诸侯":也辅佐过东边的诸侯。
"手操纠谬简":手中拿着纠正谬误的竹简文书,
"心运决胜筹":心中谋划着能决定胜负的良策。
# 筹:谋略。
"宦途似风水":仕途就如同变幻的风水难以捉摸,
# 宦途:仕途。
"君心如虚舟":你的心境却像那虚空的小舟。
"泛然而不有":随性漂浮而不执着于拥有什么,
# 泛然:漂泛的样子。
"进退得自由":在进与退之间都能获得自由。
"今来脱豸冠":如今你脱下了獬豸冠(指辞去御史官职),
# 豸冠:古时执法官所戴的官帽。
"时往侍龙楼":有时前往宫中侍奉君主。
# 龙楼:汉太子宫门名,此借指太子。
"官曹称心静":在官府中众人称赞你心境平静,
# 官曹:官署。
"居处随迹幽":居住的地方也随着你的踪迹而幽静。
"冬负南荣日":冬天在屋子南边晒着太阳,
# 南荣:房屋的南面屋檐。荣:一作檐。
"支体甚温柔":身体感到十分温暖舒适。
"夏卧北窗风":夏天卧在北窗边吹着风,
"枕席如凉秋":枕席上如同有着凉爽的秋意。
"南山入舍下":终南山仿佛就在屋舍之下,
"酒瓮在床头":酒瓮就放在床头旁边。
"人间有闲地":人世间只要有悠闲自在的地方,
"何必隐林丘":又何必一定要隐居在山林之中呢。
"顾我愚且昧":回头看看我自己又愚笨又糊涂,
"劳生殊未休":辛苦的人生一直没有停歇。
"一入金门直":自从进入朝廷担任官职以来,
# 直:值班。,金门:金马门的简称,为汉宫门名,此指宫门。
"星霜三四周":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四年。
# 星霜:星一年转一周,霜每年因时而降,故以之指年岁。
"主恩信难报":君主的恩宠确实难以报答,
"近地徒久留":在靠近君主的地方白白停留了许久。
"终当乞闲官":最终我应当请求担任一个清闲的官职,
# 闲官:职务清简的官。
"退与夫子游":退下来之后与你一起交游。
# 夫子:指吴丹。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巧者力苦劳,智者心苦忧。爱君无巧智,终岁闲悠悠”就使用了对比。将“巧者”“智者”的辛劳、忧苦与吴丹的“无巧智”“闲悠悠”进行对比,突出了吴丹心态的闲适、悠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赞赏与向往。比喻:“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一句,把宦途比作风水,变幻无常,把吴丹的心比作虚舟,形象地写出了吴丹在宦海中能保持一种超脱、自在,不被功名利禄所累的心境,使抽象的情感和仕途状态变得具体可感。借景抒情:“冬负南荣日,支体甚温柔。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南山入舍下,酒瓮在床头”这几句通过对吴丹日常生活环境和情景的描写,冬天晒太阳,夏天卧享凉风,南山近在舍下,酒瓮就在床头,描绘出一种惬意、悠闲的生活场景,借这些景物抒发了对吴丹闲适生活的羡慕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终当乞闲官,退与夫子游”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愿望,即希望能够求得闲官,退下来与吴丹一起悠游,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对吴丹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摆脱现有劳顿生活的想法,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2. 分段赏析
开篇诗人以“巧者力苦劳,智者心苦忧”发端,通过对比“巧者”与“智者”的生活状态,指出世人往往为名利所累,陷入痛苦。继而描述自身生活环境,“文房四宝清,窗几一榻幽”,营造出清幽闲适之境,与追名逐利的纷扰形成反差。接着以“何事有馀俸,金帛耗于丘”反思追逐财富的行为。随后借“吾闻古之人”表明古人以禄位求官为耻,崇尚功勋与善举,借此劝诫吴丹莫要过于追逐名利,“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直抒胸臆,点明名利如枷锁、烈火,害人不浅,体现出诗人对名利清醒的认知,也为后文对自身及友人生活、追求的探讨做铺垫。第二段“始知真隐者”至“亦有衣裘完”。诗人先指出真正的隐者不一定身处山林,像吴丹担任柱史,也可秉持公正,劝善惩恶,为朝廷效力。接着以谢灵运为例,说明即便仕途不顺,也能借山水诗抒发壮志与情怀。转而谈及自己,“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表明自己与友人一样,因心中有郁愤,无法痛哭宣泄,便以乐府诗为寄托。“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强调自己的诗皆为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之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道出创作目的,即便不被理解,遭受讥讽,也在所不惜,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坚定决心。最后表示将自己的三十首诗寄给吴丹,视为哭词,传达出对友人的信任与情感共鸣。结尾部分虽未明确诗句界限,但整体围绕与友人的情感交流展开。诗人通过前文对名利的看法、自身创作目的等内容的阐述,向吴丹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期望,希望吴丹在复杂的世事中能坚守自我,不被名利左右。同时,借诗歌往来,强化二人之间的友情,展现出志同道合的朋友间心灵的契合,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余韵悠长,让人感受到这份友情的珍贵与深厚。
上一篇:唐·白居易《失题》
下一篇:唐·白居易《旱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