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多阴常懒出":水乡多阴雨,我常常懒得外出,
"老夫饶病爱闲眠":老夫我疾病缠身,喜爱悠闲地睡卧。
"三旬卧度莺花月":三十天在病榻上度过这莺飞花开的月份,
"一半春销风雨天":春天一半的时光消逝在风雨之中。
"薄暮何人吹觱篥":傍晚时分,是谁在吹奏觱篥,
"新晴几处缚秋千":雨过天晴后,几处地方有人在绑扎秋千。
"彩绳芳树长如旧":秋千的彩绳和芳树长久如旧,
"唯是年年换少年":只是每年都换了年少的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期间,因水国多阴、自身多病而懒出爱眠,在病榻上度过春光,目睹薄暮吹觱篥、新晴缚秋千的景象,感慨彩绳芳树依旧而少年更换的情景,营造出闲适又带怅惘的氛围,体现了病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水国多阴常懒出,老夫饶病爱闲眠”两句直接点明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水国多阴”写出所处环境多阴雨的特点,“常懒出”则因环境与自身状况而懒得外出,交代了原因;“老夫饶病爱闲眠”中“老夫”是诗人自称,“饶病”说明疾病缠身,“爱闲眠”既是因病所致,也透露出一种闲适的心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三旬卧度莺花月,一半春销风雨天”两句描绘病中度过春光的情景。“三旬卧度”写出在病榻上度过三十天的时间之长,“莺花月”点明这是莺飞花开的美好春光,以美好时光与卧病状态对比,显露出些许无奈;“一半春销风雨天”中“一半春”说明春天已过去大半,“销”在风雨天里,既写春雨连绵的景象,也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强化了时光流逝之感。颈联“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几处缚秋千”两句转向外界的景象。“薄暮何人吹觱篥”以“薄暮”点明时间,“吹觱篥”的声音打破宁静,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何人”则带有一种不经意的问询之感;“新晴几处缚秋千”写雨过天晴后,几处地方有人在缚秋千,呼应寒食节的习俗,展现出外界的生机,与诗人自身的静卧形成对比,进一步凸显闲适与观察的视角。尾联“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两句抒发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彩绳芳树长如旧”写出秋千的彩绳和旁边的芳树依旧如往昔,“长如旧”强调景物的不变;“唯是年年换少年”则转折指出,只有少年人是年年更换的,“唯是”突出这种变化,以景物的不变与人事的变化相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怅惘与感怀,引人深思。
上一篇:唐·白居易《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得钱舍人书问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