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日":在江州做司马时,
"忠州刺史时":在忠州当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我曾在后院栽满青松,
"种柳荫前墀":在门前台阶旁种柳遮阳。
"彼皆非吾土":那些地方都不是我的故土,
"栽种尚忘疲":可栽种花木时仍不知疲倦。
"况兹是我宅":何况这是我自己的宅院,
"葺艺固其宜":修缮整治、栽种花木本就合宜。
"平旦领仆使":清晨便带领仆役,
"乘春亲指挥":趁着春光亲自指挥劳作。
"移花夹暖室":把花移栽到暖房两侧,
"徙竹覆寒池":将竹子移来覆盖在寒池边。
"池水变绿色":池中的水渐渐变成碧绿,
"池芳动清辉":池边的花草在阳光下闪动着清辉。
"寻芳弄水坐":寻赏花草、拨弄池水而坐,
"尽日心熙熙":一整天心里都暖意融融。
"一物苟可适":只要有一样事物能让人安适,
"万缘都若遗":世间万千俗事都仿佛忘却。
"设如宅门外":即便宅院门外发生什么事,
"有事吾不知":我也全不在意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借修葺居所时栽松种柳等庭院劳作场景与改造细节,写出了诗人在江州、忠州任职期间将生态治理理念融入日常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细致刻画栽松、种柳、移花、徙竹等劳作动作,展现修葺居所的具体过程;“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则描写改造后池水泛绿、花香映辉的景致,以实景呈现劳作成果。这些细节让劳作场景与庭院变化更真切可感,凸显诗人对居所修葺的投入与满足。
3. 分段赏析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以回忆起笔,交代过往的生活经历。诗人回想在江州任司马、忠州任刺史的时候,曾在后院种满松树,在前阶栽种柳树让其遮蔽阴凉。“满后院”“荫前墀”的细节,既写出当时栽种树木的用心,又暗示出对居住环境的打理习惯,为下文写修葺新居做了铺垫。“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由回忆转入当下,点明修葺新居的缘由。过去在他乡为官,那些地方并非自己的故土,却仍为栽种树木而不知疲倦;“况兹是我宅”一句转折,强调如今这是自己的宅院,修葺整理、种植花木本就合情合理。“尚忘疲”与“固其宜”形成对比,突出对自家宅院的珍视与投入,情感真挚自然。“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描写修葺新居的具体行动。清晨便带领仆役,趁着春光亲自指挥劳作;“移花夹暖室”写出将花移种在暖室两旁的布局,“徙竹覆寒池”则描绘移栽竹子遮蔽池塘的景象,“平旦”点出时间,“乘春”点明时节,“亲指挥”凸显诗人的亲历亲为,画面充满春日劳作的生机。“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刻画新居修整后的美好景致与诗人的心境。池塘水变得碧绿,池边花草在阳光下闪动着清辉,“变绿色”“动清辉”生动写出环境的清新明丽;诗人坐在池边赏玩花草、拨弄流水,整日心情都轻松愉悦,“心熙熙”直接点出内心的欢喜,景与情交融,展现出劳作后的惬意。“一物苟可适,万缘都若遗。设如宅门外,有事吾不知”,抒发对安宁生活的满足与超脱。只要身边有一物能让人舒适,世间万般俗事都仿佛可以忘却;“设如宅门外,有事吾不知”更是以豁达的态度表示,即便宅院外有俗事纷扰,自己也愿沉浸在这份安宁中不去理会。这两句既写出对当下居处环境的满意,又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享受闲适生活的心境,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白居易《过永宁》
下一篇:唐·白居易《伤杨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