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ì
yàn
z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òu
tíng
zhòu
mián
zuò
chūn
jǐng
xīn
jiào
yǎn
yóu
hūn
xīn
zhèng
zhù
dàn
guī
xìng
xián
wàn
liǎo
rán
shí
xīn
běn
shì
yǒu
xiāng
míng
yòng
chù
xíng
chán
zuò
wàng
tóng
guī

译文

后亭中白天睡眠充足,起身静坐时,暮春之景映入眼帘。刚醒时眼睛仍觉昏沉,内心无杂念,正安住于宁静状态。宁静淡泊归向纯一的本性,空虚闲适间抛却万千忧虑。此刻内心的明澈境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用来比喻。这心境本就如同虚幻之境,也可称作“不用处”的超脱之地。无论是参禅修行还是静坐忘念,最终都归向相同的精神境界。

逐句剖析

"后亭昼眠足":后亭中白天睡眠充足,

"起坐春景暮":起身静坐时,暮春之景映入眼帘。

"新觉眼犹昏":刚醒时眼睛仍觉昏沉,

"无思心正住":内心无杂念,正安住于宁静状态。

"澹寂归一性":宁静淡泊归向纯一的本性,

"虚闲遗万虑":空虚闲适间抛却万千忧虑。

"了然此时心":此刻内心的明澈境界,

"无物可譬喻":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用来比喻。

"本是无有乡":这心境本就如同虚幻之境,

"亦名不用处":也可称作“不用处”的超脱之地。

"行禅与坐忘":无论是参禅修行还是静坐忘念,

"同归无异路":最终都归向相同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睡起晏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律诗。作品围绕“睡起晏坐”的生活场景展开,既写“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的晏坐环境,又融入对身心状态的刻画,如“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以白描手法呈现闲适之态。同时,诗中蕴含禅意哲思,通过“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等句,探讨心性修养,尾联“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更将主题升华至禅修境界。全诗语言自然质朴,在日常情景中寓含深刻哲理,体现白居易诗歌贴近生活、以理入诗的风格,既展现了生活瞬间的闲适,又传递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于平易中见深邃,具有独特的禅意美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以“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简洁勾勒晏坐的时间、地点与环境,自然呈现生活场景,无过多修饰却生动还原情境。对偶:“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中,“澹寂”与“虚闲”、“归一性”与“遗万虑”形成工整对仗,通过词句的两两对应,强化对宁静心性与抛却忧虑状态的刻画。寓理于景:全诗围绕晏坐场景展开,将“无思心正住”“行禅与坐忘”等禅意哲理融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中,借日常状态表达对心性修养、禅修境界的思考,使哲理自然渗透于文字间。

2. 分段赏析

《睡起晏坐》中,“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点明晏坐背景,描绘后亭昼眠方足、起身对暮春之景的闲适画面;“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刻画睡醒瞬间,眼睛昏沉与内心无思安住形成对照,凸显身心宁静;“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深入心境,以“澹寂”“虚闲”展现心性归真、抛却万虑的状态;“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强调内心的明澈难以言喻,突出境界独特;“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以哲语深化主题,喻指此境如虚幻之境,蕴含无用之用的禅意;“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收束全诗,点明行禅与坐忘殊途同归,将生活体验升华为对修行境界的深刻感悟,全诗于日常情景中自然融入禅理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

下一篇:唐·白居易《过永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