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xiāo
xiāo
shān
qióng
qiū
fēng
àn
wéi
wèn
hán
shā
xīn
dào
yàn
lái
shí
hái
xià
líng

译文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逐句剖析

"萧萧山路穷秋雨":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

# 穷秋:深秋。,萧萧:形容雨声。

"淅淅溪风一岸蒲":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岸:一作片。,淅淅:形容风声。

"为问寒沙新到雁":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

#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为问:请问,试问。

"来时还下杜陵无":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下:一作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浦途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清疏简淡之笔,勾勒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在凄清的自然景致里,巧妙融入诗人的宦情羁愁,对仗工整却不失自然流畅,做到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并不直接倾诉乡思旅愁,而是借新到的寒沙大雁发问,将旅途的孤寂愁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全都蕴含其中。全诗风格含蓄蕴藉,充满情韵,给予读者悠长而深刻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当时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值凉秋九月。此前,杜牧因受李德裕排挤,从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频繁的转徙让他深感仕途的坎坷与无奈。这首诗正是诗人在赴任途中,面对凄迷的秋景,抒发思乡之情和羁旅愁思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秋日山路、寒沙飞雁的意象,描绘了宦游途中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仕途失意的孤寂。诗中借“秋雨”“寒雁”等意象,以含蓄笔法写出漂泊者的精神困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通过描写山路秋雨、溪风蒲草等凄清的自然景物,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宦情羁愁与冷寂情绪。设问:“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诗人向新到寒沙的大雁发问,不直接抒发乡思旅愁,而是以问雁的方式,委婉地将旅途的孤寂、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 分段赏析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陆风光。山路蜿蜒曲折,在深秋时节,落叶萧萧而下,秋雨纷纷洒落,“萧萧”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落叶纷飞的状态,既展现了秋风的无情,又渲染出一种寒意萧疏的氛围,仿佛枯黄了行人的目光,遮蔽了前行的山路。而溪水潺潺伸展,秋风淅淅吹拂,岸边的菖蒲在风中摇曳,“淅淅”形象地表现出秋风飒飒的姿态,不仅泛起了溪水的波光,还掀动了菖蒲,让诗人漂泊无依之感也随之而生。“穷秋”点明了时节,加深了寒凉之意,同时平添了空旷之感;“一岸”则具体地铺展出水草的画面,进一步点染秋风的存在。这两句诗,诗人将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等寻常景物,用“萧萧”“淅淅”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叠词进行点染和润饰,瞬间营造出一种寒凉凄清的氛围,生动地烘托出诗人奔波劳顿的辛苦。而且,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从细微之处传达出独特的精神内涵,于平淡之中彰显出独特的韵致。这里的自然风景,其实是诗人心灵风景的折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秋风中寒凉的心态和冷寂的情绪。同时,首联采用对起之格,在绝句中并不常见,这种写法通过排比刷色,极大地增强了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且笔势夭矫,如珠走盘,具有自然流转之致,与一些对仗过于板滞的诗句不同。“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从眼前的山水风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诗人向这些新到的大雁发问,询问它们南飞时是否经过自己的故乡杜陵一带。这一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从构思角度来看,它有着多重意义。其一,诗人的思绪沿着飞鸿的来路,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画面,使读者的视野也随之开阔。其二,诗人问及禽鸟,看似痴傻的一问,实则凸显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因为在孤独的旅途中,诗人只能向大雁倾诉。其三,诗人寄情于归雁,以大雁能够自由南飞反衬出自己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丰富的意蕴并没有直接直白地说出,而是巧妙地寓情于景,让读者在细细吟诵和品味中慢慢体会,具有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的转折十分巧妙,为第四句的情感抒发做好了铺垫,使得第四句如顺水下船般自然流畅,富有无限的风致。而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心心念念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这轻声的一问,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他仕途的坎坷、羁旅的愁思,都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4. 作品点评

《秋浦途中》以简淡语言承载深沉情感,体现唐诗“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诗中“萧萧”“淅淅”的叠词运用,增强画面感与音律美;“问雁”的设问手法,以微小意象寄托宏大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漫漫旅途,无人伴随,无处安身,唯问寒雁,唯伴秋风,可见,诗人心境有多孤苦,有多寒凉。人在落难的时候,在孤苦无依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故乡,那里可以遮风挡雨;最容易想到亲人,他们可以抚慰孤独。杜牧自然也不例外,强烈的思乡之情就从最后一句的痴情一问中流露出来。除了思乡,打拼仕途的枨触,羁旅天涯的愁思,形影相伴的孤孑,也都一并传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昌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章碣《焚书坑》

下一篇:唐·王维《晓行巴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