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灿辰角曙":明亮的星辰在黎明时分闪耀,
"亭亭寒露朝":寒露时节的早晨,万物挺立清朗。
"川原共澄映":山川原野交相辉映,
"云日还浮飘":云霞日光浮动飘摇。
"上宰严祀事":宰相庄严主持祭祀,
"清途振华镳":洁净的道路上华美的马饰闪耀。
"圆丘峻且坦":圆形的祭坛高峻而平坦,
"前对南山标":正对着前方巍峨的南山。
"村树黄复绿":村边树木黄绿相间,
"中田稼何饶":田野里庄稼多么丰饶。
"顾瞻想岩谷":回望山川不禁想起幽静山谷,
"兴叹倦尘嚣":心生感慨厌倦了尘世喧嚣。
"惟彼颠瞑者":那些昏聩糊涂的人,
"去公岂不辽":离您实在太遥远。
"为仁朝自治":施行仁政朝廷自然安定,
"用静兵以销":用清静之道消除战争。
"勿惮吐捉勤":不要畏惧吐哺握发的辛劳,
# 捉:一作握字,本《史记》。今人用吐握,本《韩诗外传》也。
"可歌风雨调":可以歌颂风雨调和的盛世。
"圣贤相遇少":圣君贤相相遇的机会太少,
"功德今宣昭":今日正该宣扬您的功德。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郊祀感怀诗。全诗通过描绘南郊祭天的庄严场景,展现了唐代国家祭祀的恢弘气象。表露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倦怠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为仁朝自治,用静兵以销”则阐发了儒家仁政息兵的治国理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灿灿辰角曙”与“亭亭寒露朝”形成星象与晨露的组合,通过“灿灿”“亭亭”的叠词呼应,构建出黎明时分天地澄明的祭祀场景。"圆丘峻且坦"则将人工祭坛与自然“南山”并置,体现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融情于景:“顾瞻想岩谷”一句,以“顾瞻”的动作连接祭祀现场与隐逸之思,使“岩谷”意象既是实景描写,又寄托了诗人“倦尘嚣”的出世情怀,达到情景交融之境。烘托:“前对南山标”以巍峨南山烘托祭坛的庄严,不着“"高”“大”字眼而气象自显。末句“用静兵以销”更以仁政理想烘托祭祀活动的政治意义,深化主题。直抒胸臆:“顾瞻想岩谷,兴叹倦尘嚣”两句,直接道出诗人的心境。诗人回望远方,心念着幽静的岩谷,不禁为世俗的喧嚣感到厌倦而叹息。无需曲折铺垫,直白抒发对自然清幽的向往与对尘俗纷扰的倦怠,情感真切自然,尽显内心的直白感慨。用典“勿惮吐捉勤”巧用周公“一饭三吐哺”典故。原意指周公求贤若渴,此处化用为对君主勤政的劝诫,暗含对当朝统治者的期待,劝其以仁德治理天下,如“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所言,强调君主应如周公般勤勉理政。
3. 分段赏析
“灿灿辰角曙”开篇即以璀璨笔触摹写启明星辉,那破晓时分闪耀的星辰如镶嵌在天幕上的明珠;“亭亭寒露朝”续写晨露清姿,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朝阳下闪烁着微光,叠字“灿灿”“亭亭”不仅尽显天象澄明之态,更暗喻礼器粲然生辉的庄严气象。“川原共澄映”拓展视野,将视线延伸至广袤的原野,天地间一片澄澈;“云日还浮飘”缀成拂晓祭祀的立体画卷,云雾缭绕间朝阳初升,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上宰严祀事”转入人事描写,“清途振华镳”状仪仗之盛,官员们身着华服,骑乘骏马,仪仗队整齐威严;“圆丘峻且坦”写祭坛形制,高耸而平坦的祭坛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前对南山标”将人工建筑与自然山势相映,南山巍峨耸立,与祭坛形成呼应,暗合“天人感应”之思,体现了古人“君权神授”的思想。中段“村树黄复绿,中田稼何饶”忽转笔锋,以田园景物破典礼肃穆,金黄的树叶与翠绿的田野交织,丰收的景象跃然纸上;“顾瞻想岩谷,兴叹倦尘嚣”承此引发“兴叹倦尘嚣”的归隐之思,诗人由眼前的田园风光联想到幽静的山谷,不禁对尘世的喧嚣感到厌倦,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向往。后段议论风生:“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以反诘振起,批判那些背离正道之人,与贤明的宰相形成鲜明对比;“为仁朝自治,用静兵以销”阐明儒家治道,主张以仁德治国,以宁静化解纷争;“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用周公典故,既颂宰辅勤政,又寄政治理想,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勤勉精神在此得到升华;“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回扣题旨,在颂美中暗含时政感慨,感叹圣贤难遇,而当下的功德应当被彰显,寄托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4. 作品点评
该诗鲜明体现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色,“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等句采用散文句式,突破传统诗歌格律束缚。在意象经营上,“村树黄复绿”巧妙将田园景物织入祭祀场景,展现生活化视角。用典方面,“吐捉勤”暗引周公“一沐三握发”的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儒家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