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头火烧静兀兀":原野上火光冲天,火势盛大,
# 兀兀:安静的样子。,火:猎火,用以驱赶鸟兽。,原:高地。
"野雉畏鹰出复没":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
# 出复没:一露即藏。一作“伏欲没”。,鹰:猎鹰。
"将军欲以巧伏人":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
# 伏人:使人佩服。,巧:巧技,绝技。,将军:指张建封。
"盘马弯弓惜不发":故而,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
# 弯弓:拉满弓。,盘马:勒住马盘旋不进。
"地形渐窄观者多":野雉畏鹰,没入险窄的山沟里,人们簇拥着将军渐渐向前逼近,
# 地形渐窄:猎者和野雉的距离渐渐接近。一说野雉的藏身之地越来越窄。
"雉惊弓满劲箭加":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
# 劲箭加:用强有力的箭射去。
"冲人决起百余尺":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
# 冲人决起:迎着人猛地向上冲。
"红翎白镞相倾斜":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
# 相倾斜:相:一作随。随着野雉下坠而倾斜。箭贯透雉身,故可见红翎白镞。,白镞:银亮的箭头。镞:箭头。,红翎:红色的箭羽,在箭的尾部。翎:箭羽。
"将军仰笑军吏贺":将军仰天大笑,
# 军吏:泛指张建封的部署。
"五色离披马前堕":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野雉挂在马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 堕:坠下。,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五色:指雉的彩色羽毛。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写狩猎题材的诗。描绘了将军射猎的场面,通过多角度侧面烘托及对关键射猎瞬间的描写,展现将军高超射技,体现作者捕捉艺术形象以描述客观事物的艺术手法。
2. 写作手法
烘托:“原头火烧静兀兀”,通过描写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却静悄悄的场景,烘托出猎前肃穆的气氛,侧面展现从猎人员屏气敛息等待猎物的状态。细节描写:“盘马弯弓惜不发”,细致描绘将军骑马盘旋、拉满弓却不轻易发箭的动作细节,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
3. 分段赏析
首句“原头火烧静兀兀”,“原头”点明地点,“火烧”勾勒出猎场中火光熊熊的画面,“静兀兀”三字堪称精妙,以静衬动,生动地烘托出猎前那种众人屏气敛息、全神贯注等待猎物出现的肃穆氛围,从环境描写角度为后文蓄势。次句“野雉畏鹰出复没”,着重刻画被猎对象野雉,“畏鹰”直白地道出野雉恐惧的原因,“出复没”则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野雉在猎火与猎鹰威胁下,惊慌失措地时而逃出草丛、时而又急忙躲藏回去的窘态,用词精准,活灵活现,为后文将军射猎铺垫了对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此二句聚焦将军形象,“欲以巧伏人”直白地揭示将军出猎意在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与智谋,而非单纯获取猎物;“盘马弯弓”通过对将军动作的细腻描写,一个骑在马上盘旋、拉满强弓却不轻易发射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惜不发”更将将军的矜持、自信与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塑造出一位有勇有谋、运筹帷幄的将军形象。“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前半句描绘出狩猎现场的局势变化,地形变窄让野雉无处可逃,观猎者增多更营造出紧张期待的氛围;后半句“雉惊弓满箭加”,“惊”“满”“劲”“加”四个动词紧凑相连,干净利落地描绘出野雉受惊飞起瞬间,将军迅速引弓、强劲有力地射出利箭并命中目标的精彩场景,尽显将军射技之精湛。“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此句先写受伤野雉“冲人决起百余尺”,从侧面烘托出将军箭力之强,连雉鸡都被冲击力带得高高飞起,随后“红翎白镞随倾斜”则细致地描绘出雉鸡在挣扎后,带箭缓缓坠落,箭上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的画面,极具画面感。末二句“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将军仰笑”通过对将军神态的描写,将其成功射中猎物后的骄矜得意展现得十分传神;“军吏贺”则从侧面反映出将军射技令众人折服;最后“五色离披马前堕”再次点明“雉带箭”的主题,一只五彩斑斓、毛羽散乱的雉鸡堕于马前,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空间,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雉带箭》堪称韩愈诗歌创作中的杰出篇章。其价值非凡,以独特视角生动展现了狩猎场景,将将军的高超射技与不凡风采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写作特色上,诗人巧用多种手法,如以“原头火烧静兀兀”的环境烘托猎前氛围,“盘马弯弓惜不发”的细节描绘将军神韵,“雉惊弓满劲箭加”的紧凑节奏呈现射猎精彩瞬间,使全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明的人物与场景形象。从文学地位来看,此诗备受后世推崇,常被学者当作研究韩诗的典型范例,诸多评论韩诗者均对其赞誉有加。宋代苏轼更是对此诗喜爱至极,亲自以大字书写,足见其魅力。虽无广为传颂的特定名句,却凭借整体卓越的艺术构思与精彩的描写,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展现出韩愈诗歌豪迈雄健、构思精巧的独特风格。
# 韩昌黎《难带箭》诗,东坡尝大字书之,以为妙绝。予读曹子建《七启》论羽猎之美云:“人稠网密,地逼势胁。”乃知韩公用意所来处。
宋洪迈《容斋五笔》
# 《雉带箭》,峻特有变态。
宋黄震《黄氏日钞》
# 樊泽之云:此诗佐张建封仆射于徐,从猎而作也。读之其状如在目前,盖写物之妙者。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处乃着一“静”字,妙甚(首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二语深,不是寻常弓马中人说得(“将军欲以”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直赋实事,只宜如此铺写。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只起一句,境已好(首句下)。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
清朱彝尊《批韩诗》引朱彝尊
# 短幅中响龙跳虎卧之观。
清朱彝尊《批韩诗》引汪琬
# 描写射雉,与“汴泗交流”之描写击毬,同样工巧。
清朱彝尊《批韩诗》引张鸿田
# “带”字醒(“红翎白镞”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善于顿挫(“盘马弯弓”句下)。恰好便住,多着一句不得(末句下)。查晚晴曰:看其形容处,以留取势,以快取胜。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层次极佳,可悟行文顿挫之妙。
清汪森《韩柳诗选》
# 二句无限神情,无限顿挫。公盖示人以运笔作文之法也(“将军欲以”二句下)。
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
# 犀月谓昌黎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此中机括,仿佛见作文用笔之妙。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 李将军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审量于未弯弓之先,此矜惜于已弯弓之候,总不肯轻见其技也。作文作诗,亦须得此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篇幅有限,而盘屈跳荡,生气远出,故是神笔。顾嗣立曰:……至其全首,波澜委曲,细微熨贴,王留耕所谓:“写物之妙,其状如在目前。”信然,信然。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幅著色射猎画图。
《增评韩苏诗钞》引三溪
# 画工也,化工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