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尚奇伟":年少时便崇尚奇异雄伟的志向,
"平生足悲吒":一生却充满了悲叹。
"犹嫌子夏儒":还嫌弃子夏的迂腐儒学,
"肯学樊迟稼":怎肯去学樊迟种庄稼的琐碎。
"事业窥皋稷":事业上希望能比肩皋陶、后稷的贤能,
"文章蔑曹谢":文章上轻视曹植、谢灵运的辞采。
"濯缨起江湖":我本是在江湖中濯洗冠缨的隐士,
"缀佩杂兰麝":佩戴的玉饰混合着兰麝的清香。
"悠悠指长道":悠悠然指向漫长的仕途,
"去去策高驾":驾车高高离去,奔赴远方。
"谁为倾国谋":谁能像为倾国佳人谋划婚事那样为我谋划前程呢?
# 谋:一作媒。
"自许连城价":我自许有连城璧般珍贵的才德。
"初随计吏贡":起初我跟随计吏去参加贡举考试,
"屡入泽宫射":多次进入泽宫参加射礼选拔。
"虽免十上劳":虽免去了多次上书的辛劳,
"何能一战霸":但又怎能像终军那样一举成名、建立霸业呢。
"人情忌殊异":人情忌恨与众不同之人,
"世路多权诈":世路多有权谋欺诈。
"蹉跎颜遂低":因此蹉跎岁月,容颜渐衰,
"摧折气愈下":志气也因挫折而愈发消沉。
"冶长信非罪":公冶长确实无罪,
"侯生或遭骂":侯生有时也会遭到辱骂一样。
"怀书出皇都":怀揣书卷离开京城,
"衔泪渡清灞":含泪渡过清澈的灞水。
"身将老寂寞":我眼看就要在寂寞中老去,
"志欲死闲暇":壮志只在闲暇中安然死去。
"朝食不盈肠":早餐常常吃不饱,
"冬衣才掩髂":冬衣勉强遮住胯骨。
# 髂:枯驾切。
"军书既频召":军书频繁征召,
"戎马乃连跨":战马连年奔驰。
"大梁从相公":曾在大梁跟随宰相,
"彭城赴仆射":在彭城投奔仆射。
"弓箭围狐兔":弯弓射猎狐兔,
"丝竹罗酒䏑":夜晚有丝竹音乐和美酒佳肴相伴。
"两府变荒凉":然而,两位府主先后离世,府中变得荒凉,
"三年就休假":三年后我就休假离开了。
"求官去东洛":为求官职前往东都洛阳,
# 求官去东洛:去或作来,或作去官来东洛,此谓贞元十五十六年冬,如京调官也。
"犯雪过西华":冒雪经过西华。
"尘埃紫陌春":春天里,京城的大道上尘土飞扬,
"风雨灵台夜":夜晚,在灵台附近风雨交加。
"名声荷朋友":名声靠朋友扶持,
"援引乏姻娅":却缺乏亲戚的引荐。
"虽陪彤庭臣":虽陪伴朝堂重臣,
"讵纵青冥靶":哪能施展高远的抱负。
"寒空耸危阙":寒空下高耸的宫阙巍然,
"晓色曜修架":清晨的光辉映照修长的屋架。
"捐躯辰在丁":我在贞元十九年(丁年)因忠谏而被贬谪,
# 捐躯辰在丁:贞元十九年十二月,愈上天旱人饥疏,被贬。辰在丁,上疏之日也。
"铩翮时方蜡":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正逢腊月(时运不济)。
"投荒诚职分":被贬边荒本是职责所在,
"领邑幸宽赦":能担任县令,已是承蒙宽宥。
"湖波翻日车":湖波翻涌如日车奔涌,
"岭石坼天罅":山上的巨石裂开,好像要撕裂天空。
"毒雾恒熏昼":毒雾终日笼罩白昼,
"炎风每烧夏":炎热的夏风就像火烧一样。
"雷威固已加":雷声轰鸣威严震耳,
"飓势仍相借":飓风又来助长凶势。
"气象杳难测":气象变幻难以预测,
"声音吁可怕":声响凄厉令人胆寒。
"夷言听未惯":听不惯当地夷人的语言,
"越俗循犹乍":还不习惯遵循他们的习俗。
"指摘两憎嫌":我们相互指责,彼此都心生憎恶和嫌弃,
"睢盱互猜讶":人们瞪大眼睛,互相猜疑惊讶。
"只缘恩未报":只恨恩情未报,
"岂谓生足藉":哪里能说这一生有足够的凭借、依托。
"嗣皇新继明":新皇刚继位,
"率土日流化":天下日渐教化清明。
"惟思涤瑕垢":只想洗去自身污点,
"长去事桑柘":长久归隐从事农桑。
"㔉嵩开云扃":我想在嵩山开辟一处居所,
"压颍抗风榭":在颍水边建造一座抗风的亭榭。
"禾麦种满地":在田地里种满禾麦,
"梨枣栽绕舍":在房屋周围栽上梨枣。
"儿童稍长成":孩童渐渐长大,
"雀鼠得驱吓":驱赶麻雀老鼠。
"官租日输纳":每日缴纳官租,
"村酒时邀迓":时常邀邻共饮村酒。
"闲爱老农愚":闲暇时喜爱老农的朴实,
"归弄小女姹":回家逗弄小女儿。
"如今便可尔":如今便能如此安好,
"何用毕婚嫁":何必等到儿女都成婚嫁人呢?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仕途沉浮为主题的诗。诗中描述早年壮志与科举坎坷,入仕后见官场权诈,后详述贬谪阳山的瘴疠环境与异俗见闻,暗含政治失意。借躬耕农桑意象,表达对远离纷争、归隐避世的向往,尽显壮志难酬的郁愤与精神求索。
2. 分段赏析
“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事业窥皋稷,文章蔑曹谢。濯缨起江湖,缀佩杂兰麝。悠悠指长道,去去策高驾。谁为倾国谋,自许连城价。”开篇韩愈自述自幼便志向远大,对世间的平凡营生不屑一顾,一心以皋陶、后稷为榜样,期望在事业上辅佐帝王治国安邦,在文学创作上超越曹植、谢灵运。他渴望从江湖步入朝堂,施展抱负,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堪大用,字里行间尽显少年的壮志豪情与不凡抱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展现出他早期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初随计吏贡,屡入泽宫射。虽免十上劳,何能一战霸。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这部分回顾自己的求仕之路,多次参加科举,虽历经艰辛获得举荐,却未能一举成名。他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嫉妒出众之人,世间充满权诈。多次受挫后,他的颜面受损,志气也愈发低落,就像公冶长无端获罪、侯生遭人辱骂,无奈只能怀着悲伤离开京城。此段通过对科场不顺的描述,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让读者看到韩愈在追逐理想途中遭遇的沉重打击,其内心的愤懑与不甘溢于言表。“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髂。军书既频召,戎马乃连跨。大梁从相公,彭城赴仆射。弓箭围狐兔,丝竹罗酒炙。两府变荒凉,三年就休假。求官去东洛,犯雪过西华。尘埃紫陌春,风雨灵台夜。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虽陪彤庭臣,讵纵青冥靶。”韩愈谈及自己虽在仕途初期历经波折,但仍未放弃,最终得以入朝为官。然而,为官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俸禄微薄,生活清苦。期间,他因战事频繁被征召,先后在不同节度使麾下任职,经历了幕府生活的喧嚣与忙碌。但好景不长,随着府主去世,他陷入困境,只能再次奔波求官。尽管得到朋友帮助进入朝廷,却未能如期望般施展抱负,在官场中举步维艰。这段描写展现出他在官场中的复杂经历与艰难处境,反映出封建官场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寒空耸危阙,晓色曜修架。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诗人描绘了一幅寒冷清晨,天空中高耸的宫殿与初晓日光映照下建筑的景象,营造出冷峻又庄肃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压抑基调。“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以自身遭遇切入,“辰在丁”指自己被贬在贞元十九年(癸未),用“捐躯”表明自己因忠谏而被贬,仿若舍生取义却遭受重创;“铩翮”形象地将自己比作羽翼被折断的鸟,“时方蜡”点明被贬的寒冬时节,凸显其人生陡然从高处跌落的困境,满心愤懑不平溢于言表。“投荒诚职分,领邑幸宽赦。湖波翻日车,岭石坼天罅。”诉说自己被贬至荒远之地是为官失职应受的惩处,能担任县令已是承蒙宽宥,表面似是认罪服法,实则饱含无奈与自嘲。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阳山自然景观,“湖波翻日车”中,翻滚的湖水似要打翻太阳,尽显湖水汹涌磅礴;“岭石坼天罅”,山上巨石仿佛将天空撕裂出缝隙,极言山石高大险峻,既呈现出阳山奇异、荒蛮的地貌,又暗衬诗人内心遭受冲击后的震撼与对艰难处境的惶然。“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这几句聚焦阳山恶劣气候环境,“毒雾恒熏昼”,白昼也常被毒雾笼罩,凸显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难;“炎风每烧夏”,夏日热风似火,灼烧一切,极写夏日酷热难耐。“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惊雷、飓风交替肆虐,自然之力尽显狂暴。诗人感慨此地气象变幻莫测,各种可怖声响令人胆寒,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借此烘托自己身处异乡,面对未知与艰难时内心的恐惧、迷茫,在恶劣环境下愈发思念往昔安稳生活。“夷言听未惯,越俗循犹乍。指摘两憎嫌,睢盱互猜讶。”从自然环境转入人文环境描写,韩愈初到阳山,听不懂当地语言,对风俗也极为陌生,与当地人交流困难。彼此言语不通、习俗相悖,导致相互指责、猜忌。“指摘两憎嫌”,双方因差异产生嫌隙;“睢盱互猜讶”,人们相互瞪眼、满是猜疑,形象地展现出诗人与当地民众因文化隔阂,难以相融的尴尬、局促处境,也让他在这异乡更觉孤独、无助。“只缘恩未报,岂谓生足藉。嗣皇新继明,率土日流化。”虽身处困境,诗人仍心系皇恩,自觉尚未报答君恩,不敢苟且偷生。听闻新皇即位,天下日渐向好,心中又燃起希望之火。“嗣皇新继明,率土日流化”,体现出他对朝廷仍抱有期待,渴望能有机会再为国家效力,一展抱负,即便遭贬也未磨灭其忠君爱国之志,只是这希望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渺茫,更添几分无奈。“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劚嵩开云扃,压颍抗风榭。禾麦种满地,梨枣栽绕舍。儿童稍长成,雀鼠得驱吓。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闲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诗人畅想未来,希望能洗净自身“罪责”,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幻想在嵩山开辟居所,在颍水边建造亭榭,过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地里种满禾麦,屋舍旁栽满梨枣,待儿女稍大,能驱赶雀鼠。按时缴纳官租,闲暇时与邻里饮酒作乐,羡慕老农质朴,逗弄小女儿玩耍。他认为这样平淡的生活已然足够,不必等到儿女婚嫁完成,就可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段表达出历经仕途坎坷后,诗人内心对宁静、闲适田园生活的极度向往,官场的尔虞我诈、被贬的痛苦经历,让他愈发渴望远离尘世纷扰,寻得心灵的一方净土。
3. 作品点评
全诗融叙事与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沉郁,借反问、用典等手法彰显韩愈早期诗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