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迁于揭阳":我迁官来到了揭阳县,
"君先揭阳居":你已先我而在揭阳居住了。
"揭阳去京华":揭阳到京华,
"其里万有余":相距有一万多里路。
"不谓小郭中":真没想到在这小小的城郭中,
"有子可与娱":有你这样的人可以一起郊游。
"心平而行高":你心气平静而品行高洁,
"两通诗与书":对于诗经和书经都非常精通。
"婆娑海水南":波光粼粼的南海边,
"簸弄明月珠":你在那里自怀其宝而欢乐着。
"及我迁宜春":等我北迁宜春任官的时候,
"意欲携以俱":很想带着你一起去。
"摆头笑且言":可是你却摇着头对我笑着说,
"我岂不足欤":难道我在这里还有什么不满足。
"又奚为于北":又何必到北方去,
"往来以纷如":来来往往是那样的麻烦。
"海中诸山中":南海的诸多大山中,
"幽子颇不无":幽居的隐士也有很多。
"相期风涛观":我曾与他们相约去观看风浪波涛,
"已久不可渝":答应已经很久了,不能中途变卦。
"又尝疑龙虾":同时我又曾经对龙与虾感到疑问,
"果谁雄牙须":究竟是哪一种有雄牙须。
"蚌蠃鱼鳖虫":蚌、赢、鱼、鳖、虫这些海类,
"瞿瞿以狙狙":都纷纷跳跃在眼前。
"识一已忘十":我认识一种却忘了十种,
"大同细自殊":它们大致相同而细究却差别很大。
"欲一穷究之":我总是想到海边仔细地追究一下,
"时岁屡谢除":但每年到头又都不暇前往。
"今子南且北":像你现在一会儿南下、一会儿北上,
"岂非亦有图":不是也有所图谋。
"人心未尝同":人与人的心思是不相同的,
"不可一理区":不能用相同的原则来区分。
"宜各从所务":应该听从他们自己的选择,
"未用相贤愚":而不必就此而分出贤愚之别来。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表达了对赵德“心平而行高”的品格赞誉与“两通诗与书”的才学赏识,更通过“宜各从所务”的表述,展现了韩愈尊重个体选择、包容多元价值的开阔胸襟。这种超越传统离别哀愁的理性态度,既反映了韩愈作为思想家的哲学高度,也体现了其贬谪期间与地方文人的真挚情谊。
2. 分段赏析
“我迁于揭阳”四句:以地理距离开篇(京城到潮州万里之遥),突出贬谪之远。意外发现在这偏远小城(揭阳)早有赵德居住,为下文知遇之情铺垫。“不谓小郭中”至“簸弄明月珠”:用“心平行高”评价赵德品格,“两通诗书”赞其才学。“婆娑”“簸弄”的海洋意象,暗喻赵德如明珠般高洁。“及我迁宜春”至“往来以纷如”:想带赵德同赴新任,却被婉拒。赵德“摆头笑言”的生动神态,展现其淡泊名利的隐士风范。“海中诸山中”至“时岁屡谢除”:借海洋生物(龙虾、蚌鳖)的多样性,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暗喻隐士群体如海中生物各有生存之道。“今子南且北”至结尾:提出核心观点——人心各异(“不可一理区”),应当尊重不同人生选择(“各从所务”)。这是韩愈经历贬谪后对“贤愚标准”的重新思考,阐明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之理
3. 作品点评
韩愈《别赵子》一诗突破了传统赠别诗的抒情范式,以理性思辨取代离愁别绪,通过人生哲理的阐发展现其旷达胸怀。诗中反映的不仅是个人情谊,更是韩愈贬谪潮州期间(819年)推行文教政策的生动写照——他重视地方教育,积极举荐人才,与赵德(时任海阳县尉兼掌州学)的交往正是这一施政实践的例证。这种文化传承在后世得到延续,潮州韩文公祠内“韩公别赵子”主题雕塑的设立,正是对这段历史文脉的视觉化呈现,彰显了韩愈治潮功绩的深远影响。
上一篇:唐·韩愈《伯夷颂》
下一篇:唐·韩愈《峡石西泉(一作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