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特立独行":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
# 特立独行:谓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适于义而已":符合道义罢了。
# 义:儒家所倡导的道义。,适:适合,符合。
"不顾人之是非":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
# 是非:肯定或否定。是,认为正确,肯定;非,认为不正确;否定,非难,责怪。
"皆豪杰之士":都是豪杰之士,
"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
# 自知明:意思是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笃:深厚,坚定。
"一家非之":全家的人批评他,
"力行而不惑者寡矣":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
"至于一国一州非之":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
"力行而不惑者":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
"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
"若至于举世非之":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
"力行而不惑者":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
"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
# 乃:只,仅仅。
"若伯夷者":像伯夷这样的人,
"穷天地、":是穷尽于天地、
# 穷天地:穷尽于天地之间。穷:穷尽。
"亘万世而不顾者也":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
# 亘万世:横贯于古今万世。亘:横贯,贯通。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
# 昭:明显,显著。
"崒乎泰山不足为高":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
# 崒:高,险峻。
"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 巍:文中是宽广有容的意思。
"当殷之亡":当殷商要灭亡,
"周之兴":而周要兴盛时,
"微子贤也":微子这样的贤人,
# 贤:德才兼备。,微子:殷纣王之兄。
"抱祭器而去之":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
# 去之:离开殷纣王。,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
"武王、":武王、
"周公":周公,
"圣也":是圣人,
# 圣:圣人,人格品德极高的人。
"从天下之贤士":率领天下的贤士,
# 从:使跟从,带领。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
"未尝闻有非之者也":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
"彼伯夷、":独有伯夷、
"叔齐者":叔齐,
"乃独以为不可":却认为他们不该。
# 独:偏偏。,乃:却。
"殷既灭矣":殷商灭亡后,
"天下宗周":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
# 宗周:即尊奉周的权威,承认周的统治权。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
"饿死而不顾":即使饿死也不后悔。
"繇是而言":由此说来,
"夫岂有求而为哉":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今世之所谓士者":现今的所谓读书人,
"一凡人誉之":当有一人称誉他,
"则自以为有余":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
"一凡人沮之":有一人不满他,
# 沮:诋毁。
"则自以为不足":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
"夫圣人":圣人的行事,
"乃万世之标准也":是万世的标准啊。
"余故曰":所以我认为:
"若伯夷者":像伯夷这样的人,
"特立独行、":是立身行事独特、
"穷天地、":穷尽天地、
"亘万世而不顾者也":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
"虽然":虽然这样,
"微二子":如果没有他们二人,
# 微:无,没有。
"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颂扬历史人物高尚节操的议论文散文,文章高度赞扬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高尚品格,严厉批评当世士人以世俗的是非为是非、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守道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篇首揭露“士之特立独行”,篇末仍以“特立独行”结束,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也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对比:写殷、周交替之际,殷纣王的庶兄微子,抱着祭祀祖先的用具,到武王军前投诚,武王伐纣,未尝闻有非之者,跟伯夷、叔齐“乃独以为不可”,宁愿饿死,也不吃周粟对比,以强调伯夷、叔齐“特立独行”的精神风骨。排比:“一家非之,则一家之士寡矣;一国一州非之,则一国一州之士寡矣;举世非之,而力行不惑者,则天下之士寡矣”,运用排比,从“一家”扩大到“一国一州”,再扩大到“举世”,展示出在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下,坚持己见、力行不惑者愈加稀少。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也展现了伯夷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他坚守信念的难能可贵,突出“特立独行”的可贵与孤高。
3. 分段赏析
开篇提出“士之特立独行”的核心观点。“特立独行”指不随波逐流,“适义”强调符合儒家道义,“不顾人之是非”突出坚持己见。这三个短语层层递进,勾勒出理想士人的形象。立身行事,决不人云亦云,是“士”对待外界环境总的态度;不顾别人的抨击、议论,是对外界反应采取独立的看法,乃“特立独行”的具体化。“信道笃”指信念坚定,“自知明”强调自我认知清晰,这两个四字短语构成士人的内在支撑,也是挖掘“特立独行”的力量源泉。接着用“一家非之”“一国一州非之”“举世非之”三个递进排比,通过“寡矣”“一人而已”“千百年乃一人”的量化对比,凸显坚守信念之难。这正是“不顾人之是非”之难也。“力行不惑者”“天下一人”“千百年乃一人”,愈显孤高。“穷天地、亘万世”两个动宾短语,以时空的无限延伸烘托伯夷的卓绝。最后用日月、泰山、天地三个意象的“不足”,以反衬手法将伯夷的精神境界推向极致。第二段转入史实论述,赞叹伯夷“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所困。先用判断句“微子贤也”“武王、周公,圣也”,树立世俗认可的贤圣形象,为下文伯夷的反对做铺垫。“抱祭器”这个细节暗示微子对宗庙的重视,“从天下之贤士”展现武王号召力,这些正面描写都是为了反衬“独以为不可”的伯夷。他“叩马而谏”,不忍见周之大军伐纣;“独耻食其粟”的“独”字重复使用,强化其与众不同。“饿死而不顾”以极端行为彰显气节,引出“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结论,与首段形成呼应。伯夷之名,因“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而著,正如“日月不足以喻其明,泰山不足以喻其高,天地不足以喻其广”。其气节之卓绝,不惟“举世非之”而不改,亦不因“圣人之是”而妄自附和。其不顾天下毁誉,不为群情所挠,实为“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第三段转向现实批判,总结全文,提出伯夷“特立独行”精神对后世影响之大。“今世之所谓士者”与伯夷完全不同,“一凡人誉之”“一凡人沮之”的对称句式,揭露当时士人趋炎附势的丑态。“自以为有余”“自以为不足”的对比,活画出缺乏主见的庸俗嘴脸。“非圣人而自是”看似矛盾,实则凸显伯夷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圣人乃万世之标准”,并不因伯夷的反对,就丢掉其“圣”,可见作者对圣人的崇敬与伯夷的坚持并不相悖。提倡“特立独行”与尊重“万世之标准”并举,是对士人应有精神的双重呼吁。结尾“微二子”的假设,以“乱臣贼子接迹”的严重后果,反向强调伯夷精神的楷模价值。在今昔对比中,完成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亦深化了对“士”之本质的探讨。
4. 作品点评
全文以议论为主,行文一气呵成,气势雄浑,通过大量排比句式增强说理力度。
# 昌黎此文,分明从《孟子》中脱出来,人都不觉。
明唐顺之《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卷十
# 夷齐何待称扬?颂夷齐,为千古臣道立坊也。用意全于掉尾见之。武王伐纣,所以救天下也;夷齐耻食周粟,所以存臣道也。二者并行不悖。乃王介甫驳夷齐无饿死事,谓与太公同有伐纣之心,是将使乱臣贼子,公然以伐暴为词,而贾充褚渊辈俱得借口矣。君子立言,何如此颠倒耶?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一
# 激昂峻拔,读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评论卷四
# 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平生制行作文宗旨。此自况之文也。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 唯《伯夷》一颂,大致与史公同工而异曲,史公传伯夷,患己之无渤传,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伤知己之无人也。昌黎颂伯夷,信己之必传,故语及豪杰,不因毁誉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鐾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见得伯夷不是凡人,敢为人之不能为,而名仍存于天壤。而己身自问,亦特立独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己定,特借伯夷以发挥耳。盖公不遇于贞元之朝,故有论而泄其愤。不知者谓为专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则弗知,宁待颂者!读昌黎文,当在于此等处着眼,方知古人之文,非死为而作也。
近代文学家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 《伯夷颂》,论体而颂意,其实乃补太史公《伯夷列传》后一篇赞巽耳。《原毁》以慨世道,为是非之公言之也;《伯夷颂》则以自况,为斯道之重言之也。《原毁》赋,而《伯夷颂》则比意;其文破空而来,寓提折于排宕,亦学《孟子》以开苏氏,苏轼策论多仿之。
近代教育家钱基博《韩愈志》
# 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近代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