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南去接宣溪":从韶州往南前行连接着宣溪,
"云水苍茫日向西":云水一片苍茫,太阳朝着西方落下。
"客泪数行先自落":我作为客居他乡之人,早已落下几行眼泪,
# 先:一作元。
"鹧鸪休傍耳边啼":鹧鸪啊,别在我耳边啼叫了。
"兼金那足比清文":纯金哪能比得上您清新的诗文,
"百首相随愧使君":即便相伴到白头,我都愧对您的情谊。
# 百:一作白。
"俱是岭南巡管内":我们都处在岭南的管辖区域内,
"莫欺荒僻断知闻":不要因为这地方荒凉偏僻就断绝了消息往来。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将“兼金”(价值昂贵的黄金)与友人的“清文”对比,突出友人所赠诗文的价值之高,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直抒胸臆:“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不要因为地处荒僻而断绝音信的愿望,直截了当地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惜。借景抒情:“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诗人描绘了从韶州前往宣溪途中的景色,云水一片苍茫,太阳逐渐西沉。这里的“云水苍茫”营造出一种迷茫、空旷的氛围,“日向西”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惆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开篇点明行程,诗人从韶州继续南行前往宣溪。“南去”明确了方向,第二句则说明此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云水苍茫”之景,水天相接,一片迷茫,营造出空荡、孤寂的氛围。而“日向西”,既是对傍晚时分天色的如实描写,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更添几分暮气与惆怅,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三四句诗人以“客”自称,直言自己作为被贬之人,已潸然泪下。“先自落”强调悲伤之情来得迅速且浓烈,难以抑制。“鹧鸪”在古诗中叫声常被视作哀伤之音,诗人在此祈求鹧鸪别在耳边啼叫,通过鹧鸪的啼叫衬托自己内心本就沉重的愁苦,将伤感进一步渲染。第二首,一二句诗人把珍贵的“兼金”与友人的“清文”相对比,突出友人所赠诗文的价值远远超过物质财富,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高度赞扬。“百首相随愧使君”则直白地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热情款待与深厚情谊的感激,同时因自己被贬落魄,觉得难以回报这份情谊,心生愧疚。三四句表明诗人与友人同处岭南管辖范围,虽说岭南偏远,但这也成了二人之间的联系。诗人以恳切的语气请求友人不要因地方荒僻就断了联系,直白地体现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害怕失去与友人的联络。
# 《笔墨闲录》:潮州以后诗最哀探。《次宣溪》等诗绝有味。
《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 周敬曰:平淡悲怆。周珽曰:鹧鸪声,征人最不堪闻者,借以比书中之语,妙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朱彝尊曰:“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皆是此意。此但添“元自”、“休傍”四字,境遂别,然终觉稍著意。何焯曰:凄紧(末句下)。
《批韩诗》
# 铁石人说真情景,自然深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诗言迁客南荒,溪云向晚,正青衫泪湿之时,恼人之鹧鸪,勿耳畔凄啼,搅人愁思。此诗在他人作之,不外“恨别鸟惊心”之意;在昌黎则一封朝奏,夕贬潮阳,感物兴怀,拳拳君国。若屈原之感鸣鸠、宋玉之叹鹍鸡,皆藉寓忠爱之忱,昌黎亦同此感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下一篇:唐·韩愈《伯夷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