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í
hóng
chǔ
shì
yá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cháng
zhòng
shù
shū
rén
yún
shì
shì
jiāng
jūn
hào
bào
ēn
fēng
yún
zhuàng
huái
怀
quán
shí
bié
yōu
ěr
鹿
shī
lǎo
cháng
shān
xiǎn
yóu
shì
wéi
xiàng
yōu
shì
chǐ
shì
fāng
jiǔ
xíng

译文

他常常手捧与种树相关的书籍,人人都说他是隐匿世事的贤才。忽然有一天,他骑着将军赠送的白马,自称是“最恩子”。风云之气充斥着他开阔的襟怀,他也从此告别了清幽泉石的悠闲生活。平定巨鹿之战旷日持久,常山一带的贼寇,凭借天险的掩护,仍负隅顽抗。这不仅仅是那些朝廷官员的忧患,也确实是我们每个人的耻辱。你去吧,国家的形势如此紧迫,酒过三巡你便可以启程出发了。

逐句剖析

"长把种树书":他常常手捧与种树相关的书籍,

"人云避世士":人人都说他是隐匿世事的贤才。

"忽骑将军马":忽然有一天,他骑着将军赠送的白马,

"自号报恩子":自称是“最恩子”。

"风云入壮怀":风云之气充斥着他开阔的襟怀,

"泉石别幽耳":他也从此告别了清幽泉石的悠闲生活。

"钜鹿师欲老":平定巨鹿之战旷日持久,

"常山险犹恃":常山一带的贼寇,凭借天险的掩护,仍负隅顽抗。

# 常山险犹恃:时冀镇王承宗反,以兵讨之,无功,遂赦承宗。

"岂惟彼相忧":这不仅仅是那些朝廷官员的忧患,

"固是吾徒耻":也确实是我们每个人的耻辱。

"去去事方急":你去吧,国家的形势如此紧迫,

"酒行可以起":酒过三巡你便可以启程出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记述了洛阳隐士石洪接受河阳节度使乌重胤征召担任参谋一事,借“长把种树书”与“忽骑将军马”的鲜明对比,展现其由隐入仕的转变。诗中融入“钜鹿师”“常山险”等典故,寄寓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一句,隐喻士人当有的经世济民之责。全诗情感丰富,既追忆友人往昔的隐逸生活,又赞扬其报效朝廷的壮志,结尾“酒行可以起”更是凸显了中唐文人积极入世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五年(810年),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为平定藩镇割据,在洛阳征召处士石洪入幕府任参谋。当时韩愈任职于东都洛阳,与石洪交情深厚,便写下这首诗相赠。诗中“钜鹿师欲老”隐晦提及唐军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长久对峙,“常山险犹恃”则暗喻恒冀地区的军事要冲地位,反映出中唐藩镇割据的历史境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该诗记述了洛阳隐士石洪受河阳节度使乌重胤征辟为参谋之事,围绕送别友人、赞扬其入世报国之举及体现士人责任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长把种树书”描绘的是石洪往昔作为隐士,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忽骑将军马”则展现他突然转变,投身军旅、为国效力的新面貌。二者在行为、身份和人生选择上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石洪由隐入仕的重大转折,强化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用典:“钜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钜鹿”“常山”均为历史上的重要地名,在唐代亦为军事要地。此处借用两地相关的历史军事情境,暗指当时唐军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长期对峙,以及恒冀地区仍被藩镇势力掌控的局势,通过典故的运用,寄寓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3. 分段赏析

“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以“种树书”这一具体事物,勾勒出石洪处士曾被世人看作避世隐居者的形象,“长把”二字体现出其隐居生活的常态,语言朴素却清晰地交代了人物过往。“忽骑将军马,自号报恩子”中,“忽”字形成鲜明转折,写出石洪从隐居到入世的突然转变。“骑将军马”与“报恩子”的自称,展现出他此刻心系国家、愿为效力的姿态,情感从对过往的描述转为对当下选择的呈现。“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两句,通过“风云”与“泉石”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动荡的时局与建功立业的机遇,后者代表着过去幽静的隐居生活。“入壮怀”“别幽耳”则生动地表现出石洪内心壮志的激发与对隐居生活的告别,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了他投身世务的决心。“钜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描绘了当时的局势,钜鹿的军队渐显疲态,常山的险要仍被敌人依仗,既交代了石洪赴任的背景,也暗示了时局的危急,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岂惟彼相忧,固是吾徒耻”直抒胸臆,不仅是当权者为局势担忧,这更是像石洪与诗人这样有识之士的耻辱,将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相连,体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最后“去去事方急,酒行可以起”,以“去去”催促,点明事态紧急,“酒行可以起”则在送别场景中,将不舍化为对友人即刻启程的鼓励,简洁有力,收束全诗,情感真挚而急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苦寒》

下一篇:唐·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