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之为《崔山君传》":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
"称鹤言者":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
"岂不怪哉":实在太荒谬了!
"然吾观于人":但据我观察,
"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像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
"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
# 愤世嫉邪: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会现状。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
"昔之圣者":昔时的圣人们,
"其首有若牛者":有的头像牛,
"其形有若蛇者":有的身体像蛇,
"其喙有若鸟者":有的嘴巴像鸟,
# 喙:人的嘴。
"其貌有若蒙其者":还有的面貌像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
"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但是他们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
"可谓之非人邪":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
"即有平肋曼肤":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泽,
"颜如渥丹":面色红润有如朱砂,
# 渥丹:润泽光艳的朱砂。多形容红润的面色。
"美而很者":美丽非凡,
"貌则人":他们的外表是人,
"其心则禽兽":而本性却像禽兽一般,
"又恶可谓之人邪":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
"然则观貌之是非":所以以貌取人,
"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
"怪神之事":鬼神之说,
"孔子之徒不言":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
"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了愤世嫉俗的一面,
"故题之云尔":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开篇直接点明对谈生所写《崔山君传》中提到鹤言的惊讶与疑惑,以“岂不怪哉”这种强烈的语气引出下文对相关现象的思考,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这里从对《崔山君传》的疑惑转到对现实中人性的观察,指出真正能尽人之本性而不似禽兽异物的人很少,接着提出一种猜测,即这可能是那些愤世嫉俗、远离尘世不再归来的人所写,为后文的论述埋下伏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人性的失望与感慨。“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倛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通过列举古代圣者外貌奇特但内心与常人不同的例子,说明不能仅仅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外貌奇特不代表不是人,从正面阐述了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为后文的进一步论述提供了论据。“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这里与上文形成对比,指出那些外表美丽,皮肤细腻,面色红润的人,看似是人,但内心却如禽兽般狠毒,进一步强调了不能只看外表,更应注重内心的观点,突出了人性中表里不一的情况。“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总结前文,明确提出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貌的对错,而应该考察他的内心和行为是否得当,这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最后说明对于怪神之事,孔子的弟子们都不谈论,自己特意选取这篇文章来阐述,是因为它愤世嫉俗的内涵,解释了自己写这篇赏析的原因,使文章的逻辑更加完整。
上一篇:唐·韩愈《赠徐州族侄》
下一篇:唐·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